肝癌有哪幾種?
回答:
廣義的肝癌包括由肝細胞長出的肝癌,醫學上稱為肝細胞癌(俗稱肝癌) ;以及由肝內膽管細胞長出的癌病(膽管癌、膽道癌);一般通常提到「肝癌」,多半是指前者由肝細胞長出的肝細胞癌。另有一種肝母細胞瘤,常見於小孩子。(註:由其他部位轉移來的癌病灶,不稱為肝癌,例如大腸癌轉移到肝臟,不能稱為「大腸癌轉為肝癌」,而應叫做「大腸癌肝轉移」,這一點有不少人會弄混淆了)
該如何治療肝癌?
回答:
肝癌治療包括手術(切除腫瘤、肝臟移植)、血管栓塞、局部酒精注射、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與射頻腫瘤滅除術等。
肝癌的其他治療?
回答:
酒精注射、射頻腫瘤滅除術、冷凍治療
肝癌病人重拾人生的色彩方法?
回答:
- 維持正常作息
- 飲食營養均衡
- 定期追蹤檢查
- 保持心情愉快
皮膚癌小檔案
回答:
- 皮膚癌是不會接觸傳染的,除了惡性黑色素細胞瘤之外,大部分的皮膚癌很少引起內臟的轉移。
- 皮膚癌好發於老年人,因此在紫外線較強的地區如台東等,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皮膚癌的發生,大部分的皮膚癌若早期發現,都能以簡單的手術治癒。
- 除了惡性黑色素細胞瘤之外,大部分的皮膚癌很少引起內臟的轉移。
為什麼會得皮膚癌?
回答:
- 與日常生活中累積的紫外線曝曬程度有關。因為在日光中的紫外線除了會讓皮膚曬紅、曬傷以外,最嚴重的是造成皮膚癌。
- 除了陽光之外,其他皮膚癌的致病原因尚有:鉛物質的刺激、暴露於輻射線、瀝青的接觸、皮膚感染(如病毒)等,這些都有程度不等的相關性。
皮膚癌的症狀?
回答:
最常見的警訊是在皮膚上產生一些變化,它可能是在一個小區域中產生平滑、發亮或帶蠟狀的硬塊變化,也可能是紅色硬塊或是出血結痂,有時也只是扁平、粗糙、乾澀或鱗屑狀;這些常被認為是皮膚癌的前兆。
皮膚癌前期的變化
回答:
- 日光性角化症:是一種長年曝曬陽光所造成的皮膚病變,可能演變為鱗狀細胞癌。症狀通常是皮膚表皮粗糙、有厚度不一的鱗片狀碎屑脫落,發生的位置常見臉部、前臂、手背,對於從事戶外工作、膚色較淺者較易有此症狀。
- 波恩氏病:長期飲用含砷的地下水,除了產生烏腳病和心血管疾病外,也產生了體內和皮膚的惡性腫瘤,在皮膚部位最常見的就是波恩氏病,病灶處有淡紅色突起的角質厚層,在身體四肢都可以見到。
如何確定得了皮膚癌?
回答:
由皮膚專科醫師問診及視診,詳細觀察贅生物或痣顏色的改變。當皮膚某個範圍看起來不正常時,醫師會取下這些範圍的組織在顯微下觀察以確定診斷,稱為「活體組織切片檢查」。若懷疑有淋巴擴散或轉移,則需安排更多的檢查以了解皮膚癌的病程進展。
皮膚癌的種類
回答:
- 基底細胞癌:又稱侵蝕性潰瘍,主要是由於過度曝曬所導致,是一種生長非常緩慢的癌症,最常見於皮膚白皙的人。
- 鱗狀細胞癌:又稱上皮細胞癌,源自於表皮中層的皮膚癌,較基底細胞癌少見。其造成因素包括了過度曝曬、反覆受傷或發炎造成的慢性皮膚損傷等等。
- 黑色素細胞瘤:這是由黑色素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雖然不常見,但惡性度卻是最高且非常容易轉移的,主要可分為四種:惡性曬斑型、表面擴散型、結節型、肢端型。
皮膚癌如何分期?
回答:
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可分成兩個時期:局部期和轉移期;黑色素癌的分期在臨床上以侵犯皮膚的深度來分期。
第零期:又稱原位癌,僅限於表皮。
第一期:ⅠA:腫瘤厚度≦1mm,局限在真皮層。 ⅠB:腫瘤厚度≦1mm有潰瘍或侷限在皮下脂肪層。
第二期:病灶未穿透到皮膚以外,根據厚度再細分三階段。
第三期:鄰近的淋巴結受到侵犯即屬於第三期,並可再細分三階段。
第四期:腫瘤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肺臟、肝臟、腦或是已有遠端皮膚、淋巴結的轉移。
如何治療皮膚癌?
回答:
大部份的皮膚癌可以手術治療而且效果良好。放射線治療也可以達到好的治療效果,但需花費數週的時間。化學治療療效差,使用機會少。生物免疫治療則有不錯療效,值得繼續研究發展。
皮膚癌的手術治療?
回答:
- 切除性皮膚手術:病灶小則切除範圍小,病灶大則切除範圍變大,而且需要切除的鄰近正常組織範圍也加大、加深,以避免局部再復發,必要時甚至受波及的淋巴組織也得同時摘除。
- 莫氏手術法:可適用於長在顏面且不宜大範圍切除的皮膚癌,此種手術可避免過多組織被切除而造成病人外觀上或功能上的缺憾。
- 冷凍手術:通常用於無法進行其它手術方式的患者。將液態氮放在皮膚腫瘤上造成低溫來治療早期或很薄的皮膚癌。
- 雷射手術:最常用來切除皮膚表面的腫瘤。使用雷射光束的切割特性來切除或摧毀癌細胞,這種方式的組織切口不太會出血。
皮膚癌的化學治療
回答:
- 黑色素細胞癌:化學治療稍有療效。
- 非黑色素細胞癌:化學治療沒有療效。
誠心提醒您,詳細的資訊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至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