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在台灣提到“近視”這兩個字,大概沒有人會說他沒聽過,但如果問“近視”是什麼?大部份的人可能會回答:就是眼睛視力不好,需要戴眼鏡。事實上眼睛視力不好的原因很多,近視只是其中一項,需要戴眼鏡的情況有好幾種,包括近視、遠視、亂視〈散光〉、斜視、老視〈老花眼〉等等。那麼到底什麼是近視呢?得了近視要怎麼辦? 要說明近視之前,先要簡單介紹一下眼球的屈光功能。屈光就是光線經過眼角膜、眼前房、水晶體、玻璃體、最後聚焦在視網膜上面,成為一個清晰的影像,使我們能清楚地看見物體。若是屈光不正,光線的焦點就不是剛好聚焦在視網膜上,那麼視網膜上的影像就會不清晰,我們看到的物體影像就會模糊不清楚。 屈光不正包含數種情形,我們常聽說的近視、遠視、亂視〈散光〉都是屬於屈光不正,今天的主題近視就是在屈光的過程中,光線經過眼角膜、眼前房、水晶體、玻璃體、最後在還沒到達視網膜時就形成聚焦的焦點了,意思就是說這個焦點不是落在視網膜上,而是在視網膜之前,光線在視網膜之前形成焦點後繼續前進,當光線到達視網膜時,焦點已經分散了,因此近視眼的人看遠處物體會不清楚,近視度數愈重的人,其光線聚焦的焦點離視網膜愈遠,而視網膜上的影像也愈模糊。 若將遠處物體移近,則光線聚焦的焦點會向後移動,意即焦點會比較接近視網膜,所以近視眼的人,看遠處之物體不清楚,靠近看就比較清楚。若不改變遠處物體的距離,又要光線正確聚焦在視網膜上,就得靠凹透鏡的眼鏡來幫助,因為凹透鏡可以使光線聚焦的焦點向後移動,當焦點正好移到視網膜上時,此凹透鏡的度數即為近視的度數,而此時物體的影像也最清晰。 很多近視學童的家長會問:我的小孩為什麼會變成近視?近視形成的原因,有可能一部份是遺傳來的,例如父母都是高度近視,其子女罹患近視的可能性就比較高,而更大部份的原因,可能是環境因素造成的,例如長時間近距離不當使用眼力。 那麼發現有近視是不是要趕快去配眼鏡呢?首先應該要找眼科醫師詳細檢查,視力不良的真正原因是單純近視,還是有其他眼疾?如果是近視的話,到底是真性近視,還是假性近視?所謂假性近視,是指眼球的睫狀肌,因為不當使用而過度收縮,造成暫時性的屈光狀態改變成近視狀態,此假性近視可經由適當的休息,或是使用睫狀肌鬆弛劑,來解除睫狀肌的過度收縮,而回復到原本的屈光狀態。 若是眼球的前後直徑變長,使得正常的光線聚焦達不到視網膜,這種情形就算是真性近視了,真性近視無法靠睫狀肌鬆弛劑回復正常的屈光狀態,此時若要看清楚遠處之物體,就只有靠戴凹透鏡片的眼鏡了。 近視最令人擔心的是它可能會不斷地增加近視度數,一直增加近視度數的結果,就是變成高度近視,而高度近視者產生併發症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得多,這高度近視的併發症包括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等,所以一旦發現得了近視,就應該要加強控制用眼的習慣,來避免近視度數快速增加,並且定期讓眼科醫師檢查近視度數,及適當的藥物控制治療,以免成為高度近視。已是高度近視的人,應定期做視網膜的檢查,以確定是否有併發症產生。 近視的防治是要靠早期發現長期控制,保持良好的閱讀及用眼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俗語說“預防勝於治療”,為了下一代的視力健康,家長應從小就重視學童的視力保健,減少近視發生的比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