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列出常見小兒問題
1.小兒斜頸:大多出生後2~4週左右發現較多,有些會在2~3個月大時發現,爸媽發現寶寶常歪頭固定轉一側,有時發現頸部有硬塊、頭型不對稱等,有些症狀明顯的出生後就會發現;發生原因有些認為與在子宮內擠壓或生產過程有關,但真正原因仍不清楚。主要因胸鎖乳突肌繃緊導致斜頸,可用理學檢查評估是否有硬塊、頸部活動度是否受限、是否合併其他先天性異常(如顱骨臉部不對稱、髖關節發育不良…)等,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硬塊纖維化程度及腫塊位置及大小等;物理治療(超音波熱療、牽拉運動、局部按摩…等) 及衛教在家擺位注意方法,大多可明顯改善此問題,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若連續治療6個月仍未改善,就必須評估是否合併其他因素;對保守治療效果不好者,若大於一歲可能就須手術治療。
2.新生兒鎖骨骨折:大多出生後就會發現,患側上肢動作較少、鎖骨附近可能摸到腫塊…等,X光片檢查可見骨折部位,可能與生產受傷有關,需用包巾協助擺位固定3~6週,幫助骨折癒合。X光追蹤骨痂大多癒合完整,後續就可讓寶寶恢復一般活動,大多無後遺症,但須注意是否合併臂神經叢損傷。
3.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出生後發現患側上肢動作明顯較少或不能動,可能與生產有關,出生後3~6週不宜再過度拉扯患肢,須注意擺位並接受物理治療;經神經傳導檢查、電圖檢查等,觀察神經復原情況,若復原程度不佳可能須接受神經移植或肌腱轉移等手術治療來改善上肢功能,術後須接受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等。
4.幼兒常見足部異常:
I. 先天性跟骨外翻(calaneovalgus foot):新生兒常見,可能與子宮內擠壓有關,大多拉筋運動治療後可改善,有些較嚴重者須副木協助矯正,3~6個月大多可恢復正常。
II. 杵狀足(club foot):此種先天性足部變形,保守治療(拉筋運動或副木固定或石膏固定)效果不好,多須手術治療,須轉介小兒骨科手術治療。
III. 扁平足(flat foot):1歲前因足部皮下脂肪較厚,很難確定; 2歲後評估固定型扁平足或彈性型扁平足,選擇合適鞋子及腳弓墊並多加強足弓內側肌力(如在沙地赤腳走路、用腳趾夾地上小玩具、彈跳運動、游泳…等)
5.小兒常見異常步態:小兒下肢發展隨身高成長,下肢軸向(髖-股骨-脛骨-足部)會隨年紀轉變。大原則:先內八(intoeing)之後會逐漸轉為外八(outtoeing);故若有內八、外八等異常步態,或者懷疑有O型腿、X型腿等,或者3歲後常墊腳尖走(toe walking)等,須經醫師詳細檢查後評估是否需X光或其他檢查,看是屬於生理性(如很多4歲小孩有似X型腿),或者需下肢矯具協助矯正,及如何避免惡化或治療。
6.發展遲緩(包含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互動、情緒發展等各面向):可能發現5~6月大還不會翻身、7月大不會坐、8個月大不會爬、1歲半還不能放手走、2歲還不會說話…等,越早診斷越早接受發展相關療育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讓幼兒盡早跟上一般發展里程,對於日後學習才不會構成嚴重問題。
7.腦性麻痺:若因神經系統確有結構因素造成動作或全面發展異常或肢體異常…等,常更需要全面復健治療介入,治療時間可能需要更長久。
8.構音異常:幼兒3~5歲間可說話但常口齒不清讓人聽不懂,需評估是否屬於構音問題,經語言訓練2~3月後大多可明顯改善;若太晚治療(小學一二年級後)效果較不好,也會影響以後語言表達。
9.過動合併注意力缺失、自閉症、感覺統合失調…等:需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認知治療或感覺統合訓練…等。
10.脊柱側彎:小兒脊柱側彎不似成人容易出現疼痛,故常不易發現,而且幼兒仍在成長,其側彎常隨成長會再變化,故若發現疑似側彎(如肩不等高、胸廓不對稱…等)應經醫師檢查及X光檢查後,看是否需穿背架並做對抗側彎運動防止惡化並持續追蹤一段時間;若側彎角度嚴重(大於40度)可能需接受脊椎手術治療。
若懷疑有以上問題,皆可經由復健醫師檢查評估後,選擇合適治療方法,經由小兒復健治療團隊(包括小兒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在小兒治療室安排完善療育治療,希望爸媽們能找到合適醫療協助,幫助幼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