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當關節因外力脫臼時,不僅相連接的骨頭分離,有時連該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軟組織、肌肉等,也會因為拉扯而導致受傷。因此當關節脫臼復位後,如何保護、修復關節使其有正常的使用功能,便是日後重要的課題。復健主要的目的是使患者減輕肢體的疼痛,使其恢復或維持正常的肌力及關節活動度,亦能協助患者達到生活上的獨立自主,使其在職業上、社會上發揮最高的潛能,並擁有健康的心靈及優良的生活品質。以下將簡述相關關節脫臼後的復健治療。
壹、利用輔具或副木使關節休息休息是指利用副木(splint)或石膏固定脫臼關節,使其休息不動,不會因為肌肉無力或關節不穩定導致再次受傷。副木是一種低溫成形塑材,可直接在肢體上成形,製作及修改均很方便;如手指指間關節副木(圖1)、掌指關節副木(圖2)、豎腕副木(圖3)、肘關節副木(圖4)、膝關節副木及踝關節副木等。另外亦可使用肩帶(圖5)或吊帶(圖6)來保護該處關節避免鬆脫。
休息可使急性期發炎減輕,使疼痛緩解;但須注意休息太久會產生如肌肉無力、關節攣縮、骨質疏鬆、心肺耐力降低…等後遺症,故休息的時間適可而止,必要時須併用適當的運動治療以減少或避免後遺症發生。
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主要是減輕患者關節、肢體的疼痛,降低肌肉痙攣,改善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延展性,增進關節活動度及功能。大致可包括以下幾種儀器及方法:
復健運動將有助於肌肉的強度及關節功能,因為不正常的肌力會造成不平衡、關節不穩定及功能上的影響,因此復健運動可以增強關節周圍肌力平衡、血液循環、幫助肌肉放鬆、預防關節僵硬、增加關節最大活動度,並強化骨頭密度及增進患者整體功能及精神功能。
運動處方須註明運動項目、部位、時間、注意事項及目的為何,使患者願意配合居家運動;另外運動的方式須循序漸進,先使用適當的方法減輕關節疼痛,再慢慢的增加關節活動度,然後再做肌力訓練,肌力訓練能延緩與避免肌肉快速流失及增強日常生活之功能,最後再加強耐力訓練並建議適當的休閒運動。
運動分為被動運動、主動運動及主動輔助性運動。所謂被動運動是患者自己不用力,由治療人員或儀器帶動患者的關節;由患者自己出力的稱做主動運動;有時患者因疼痛或力量不足,自己只能移動一部分關節的活動,不足的部分由外力協助,叫做主動輔助性運動。
關於肌力強化運動又分為等長、等張及等速運動三種。等長運動屬於靜態性的;等張及等速運動則是動態性的,且可分為向心式(肌肉收縮後長度縮短)及離心式(肌肉收縮後肌纖維被拉長)收縮。低強度、高頻率的等張運動若持續相當時間,亦可增進肌肉耐力,也是較佳的訓練方式。
肆、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當關節脫臼後,再次脫臼的機率很高,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動作上應儘量避免關節受到富有力量及速度的外力拉扯或擺盪的姿勢出現。
另外要有保護關節的概念,減少關節壓力,保存關節構造,如適時改變姿勢或活動關節,使關節維持良好新陳代謝;關節情況良好時,應從事適當運動,以增進肌力及關節活動度;關節疼痛時應停止活動,使關節有充分休息;必要時使用裝具及輔具,如護膝(圖12)、護踝、護肘或指套及加粗湯匙握柄(圖13)和開罐輔具(圖14)來保護手指關節。
最後應有能量簡約、工作簡化的方式節省體力,如儘量坐著(圖15)讓膝關節休息,使用改良式拖把(圖16)減少手部關節壓力,及養成工作中間歇休息的習慣。
復健治療用以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建立回復肢體動作較佳的功能;甚至回復原來的日常生活功能,增進生理及心理上的舒適度都是復健的方向。患者關節脫臼復位後,是否按部就班進行復健,並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否保護、適當的使用該關節,都是影響治療成敗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