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炎炎夏日已到,窗外總是一片晴空,又是各式運動盛行的季節。隨著運動人口的增加,門診也陸續出現各式運動傷害的病患,從輕微的扭傷到遺憾的永久傷害都有。媒體也出現藝人張震嶽於極限運動時骨折,蕭亞軒練舞傷及韌帶,以及台灣之光王建民因為跑壘受傷須休息六星期的報導。以醫師的立場,運動可以加強心肺功能,訓練肌肉關節活動耐受力及協調性,增加肌肉及韌帶的彈性,促進周邊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青少年時期多從事跑跳等機械性刺激運動,可以增加骨質密度及增長身高,中年後以和緩長時間的運動取代激烈運動,可以避免關節僵硬,慢性酸痛和皮膚老化等問題。
常見的運動可以簡單的分為幾類:
一個正常的運動程序,應該包含三個部份:熱身,運動,舒緩。由於身體在沒有運動的時候,血液主要循環在腸胃道及大腦,肌肉組織的靜脈系統有大部分是關閉的,所以熱身在生理上的意義,是讓肌肉中的血液循環開始增加,開始活化整體肌肉。 此外交感神經也開始作用,抑制腸胃活動以減少運動時的腸胃不適,並知會心肺增加換氣和心輸效率。所以沒有適當的熱身,常會造成扭傷拉傷等傷害。 然而在運動中,因為氧氣供應緩不濟急,肌肉多半以無氧呼吸來因應。所以運動完後的舒緩,就變得有必要。首先是和緩的伸展讓心肺活度以平緩的速率下降,儘可能的消化掉無氧呼吸產生的過多乳酸。補充適當的水分增加循環效率,也幫助體內散熱,但注意過冰的飲品會刺激氣管導致呼吸不順或氣喘。流汗可以清除皮膚的皮屑和污穢,所以淋浴清洗可以減少皮膚不適。最好是泡澡,可以促進全身循環,尤其是腰部,以減少運動後的酸痛。沒有適當的舒緩活動,就常會導致一些慢性的疲勞性酸痛。 個人的運動規劃,基本上只有一個原則:配合體能和生活習慣,循序漸進。就像音樂家有其主修和副修一樣,運動也建議一個激烈配上一個和緩的,並隨著年紀要調整改變。 最後,有許多病患常會問:如何才能最有效率的增加骨質密度?其實就是適當的運動。骨骼的生長是最呼應“用進廢退“的觀念,適當的運動才是強骨固筋的根本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