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社會人們見面的問候語「吃飽了嗎?」,現代人的問候語「昨晚睡的好不好?」,睡眠,是人類基本的生理需求,不論是總統陳水扁,或是拾荒老人,都同樣需要睡眠。睡眠發生障礙,雖不見得是什麼大病,但常造成身體上、精神上諸多的困擾。流行病學調查: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成年人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甚至高達百分之三十五。在我的門診中有百分之八十的病患有失眠的困擾。
失眠的原因
失眠的原因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觀點予以不同的分類。從病因學上來看,失眠可以分為:
- 次發於精神疾病的失眠:
焦慮、憂鬱、適應障礙常是失眠的主因,而內因性的嚴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也常造成失眠。
- 次發於身體疾病的失眠:
很多身體疾病會影響睡眠,最常見的是疼痛,如頭痛、胃痛、心絞痛、關節痛等,這些疼痛性的疾病常讓病人痛得睡不著,或半夜痛醒。心臟衰竭、呼吸道疾病、肥胖的病人則常因呼吸困難而醒來。甲狀腺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巴金氏症等疾病也常伴隨失眠。另外某些特殊的睡眠疾病,如睡眠呼吸暫停症也是以失眠為主要表現。
- 藥物引起的失眠:
藥物或食物亦會造成失眠,常見的如酒精、含咖啡因的飲料、呼吸道擴張劑、類固醇、某些降血壓藥等。
- 原發性失眠:
除了前述諸多因素外,還有些人的失眠是找不出任何原因的,這一類稱之「原發性失眠」。
失眠的型態
- 短期失眠:
主要是生活事件、心理壓力、環境問題引起,這些因素消失或時間一過自然就消失,不超過三星期的時間。
- 慢性失眠:
國人約有150至200萬人抱怨有慢性失眠,即幾乎天天失眠或一星期中超過三天的晚上睡不著。剛開始可以是任何原因,身體的、心理的、甚至環境上的。但這些因素一直未改善,或未能接受適當的治療,使失眠持續下來,患者每晚睡前就開始擔心睡不好,這種擔心讓他的焦慮度及情緒張力增高,反而讓他睡不著。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睡不著更擔心,擔心更睡不著,以致長期失眠。
失眠症如何治療
根據本人過去十幾年來的臨床經驗,安眠藥物的使用一直是最困擾醫師與病人的問題。有一位失眠病患因聽信別人說「不可服用助眠劑,因為會上癮」,一直不敢看醫師,每天晚上都害怕自己睡不著,出現脾氣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被老闆辭退,心情鬱卒,最後被家屬帶來門診,經藥物治療後大大改善失眠症狀,病患後悔說應早一點治療就好了。
由於目前藥物治療的迅速有效和安全性高,使得安眠藥物在過去二十年來確實成為醫師主要的治療考量,也是病患心理矛盾衝突的來源。儘管和糖尿病患者必須使用降血醣藥物,或是高血壓患者使用降血壓藥物的意義一樣,許多失眠患者的確需要階段性的使用助眠藥物作症狀處理,但是,社會大眾對於安眠藥物仍然充滿了許多迷思,最普遍的反應是害怕上癮或依賴。實際上,目前被廣泛處方用的安眠藥劑,其成癮性並不像其他的成癮藥物,生理性依賴也不難處理,反倒是心理性依賴和過度的畏懼,成為了患者們和醫師們最大的心理負擔。
良好的睡眠衛生是良藥
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比如:
- 維持規則之睡眠作息,每日按時上床入睡及起床。
- 不要強迫自己入睡,如果躺在床上超過三十分鐘仍然睡不著,就起床做些溫和的活動,直到想睡了再上床。
- 嚴格限制在床上的時間,白天連床碰都不能碰,只有在晚上想睡得時候才上床睡覺。
- 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適當室溫、燈光、少噪音及舒適床墊。
- 避免使用床或臥房為其他睡眠的活動場所,如看電視、打電話、討論事情。
- 晚餐後禁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煙。
- 為了避免夜間頻尿而起床上廁所,影響到睡眠,最好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
- 睡前之小點心有助睡眠,然不宜吃太飽。
- 每日應規律運動,睡前宜做溫和及放鬆身心之活動,如泡熱水澡、肌肉鬆弛及呼吸運動,切忌睡前之劇烈活動。
- 每日應有規律及充滿活力之生活,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結語
睡眠是我們維持認知、情緒以及行為表現的重要生理活動,當睡眠問題形成的時候,如果未儘早予以診治或處理,對於個人的身心健康、生活品質、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都可能產生不利的影響,切勿未經處方,自行至藥局購買助眠劑或藉由喝酒幫助睡眠,那只會讓失眠更加嚴重。應尋求身心科專科醫師詳細診斷治療,才能再次獲得優質的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