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腎臟是身體中排泄的器官,可過濾體內的水分廢物及電解質,而形成尿液。
腎臟其主要功能可分為以下幾類:
A.排泄體內廢物:血液中的廢物是由食物代謝或是由肌肉活動與新陳代謝所產生,經由腎臟過濾後由尿液排除。
B.調節水分:腎臟會將人體過多的水分過濾後形成尿液排出。
C.調節電解質平衡:維持體內鈉、鉀、鈣、磷、鎂等重要電解質在血液中的濃度。
D.調解體內酸鹼度:中和與排除體內酸性物質以維持血液酸鹼恆定。
E.分泌賀爾蒙:
■分泌腎素,控制血壓。
■分泌紅血球生成素,來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
■活化維生素D,來控制鈣離子平衡及保持骨頭的密度與健康。
尿液中含有許多代謝產物。其中最大宗的成份是含氮廢物,這是蛋白質代謝後的產物;此外,還有許多的電解質、色素、毒素等。一般來說,尿液會因為最近的飲食、蛋白質多寡、喝水量多少或是服用藥物等因素,而產生顏色、泡泡及氣味不同的差異。喝水量少,尿液可能呈現深黃、味道重且泡泡多;如果飲水量增加後,這些狀況馬上改善,表示腎臟調節體液的功能正常,不需太過擔心。
尿液VS泡泡
物理現象/化學現象
一般而言,當尿液快速沖到水面時,如同提起茶壺快速倒茶一樣,自然會因物理反應產生泡沫;或是馬桶裡面有殘留的清潔劑,也會與尿液產生化學反應,因而形成泡沫,都屬於正常情況。所以泡泡尿不等於有蛋白尿,那蛋白尿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泡泡尿/蛋白尿
前面提到,尿中有許多成份是正常身體代體的產物,但若是尿中出現了「不應該」出現的成份,這時就代表身體或是腎臟出現警訊了。所以我們要發掘的是「有問題」的泡泡尿。
■分辨泡泡尿的首發要訣,請先有耐心~
正常的尿液會因為流速的關係而產生泡泡,且此類泡泡大多在數分鐘內就會消失,只是我們通常在小便後,就直接從馬桶沖掉了,不會將尿液存放那麼久,所以不容易觀察到後續現象。
■分辨泡泡尿的次之要訣,觀察泡泡的特性~
正常的泡泡尿,泡泡較大顆。有明顯尿蛋白的泡泡尿,泡泡較小顆;可類似倒啤酒等軟性飲料時的上面小泡泡來形容之。
檢驗尿液中蛋白質
「尿蛋白」是腎臟科關師很注重的指標之一,檢測尿蛋白有幾個好處:1.早期偵測腎臟病的發生;2.反應當下腎臟病的嚴重度;3.預測腎臟病的預後。而依照收集的方式可分為兩種方式:
第一類(收集一段時間)
收集24小時尿液,計算尿蛋白總量。(不一定要24小時,依照不同的臨床目的會指定不同的時間區間,但最常執行的是收集一整天24小時)。這是最準確的檢測方法,但收集不完全會造成數據的失真,也最為麻煩,除整日被「尿液收集桶」給綁住無法到處趴趴走,而且收集期間都建議需暫存於冰箱冷藏。
第二類(單次收集檢驗)
使用尿蛋白檢測試紙除了能告訴你有或沒有尿蛋白外,還能粗略的告訴你尿蛋白的多寡。但若需再進一步了解每日分泌之尿蛋白,可檢測「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目前研究發現這數值和收集24小時的尿蛋白數據相當。
良性蛋白尿
臨床上約有4-7%的正常人在單次檢驗中出現蛋白尿,因此不一定有腎臟病變,也可稱為良性蛋白尿。許多因素如:?水、激烈運動、懷孕、姿勢、尿道感染都可能影響尿液的蛋白質。一個常見的原因是民眾因做健康檢查,長達12小時未進食或喝水,尿液濃縮因此造成蛋白濃度暫時上升。
另外一種姿勢性蛋白尿,好發於青少年,即站立時尿蛋白增加,躺臥時就恢復正常,這也是屬於良性的蛋白尿。但若排除上述因素仍然有蛋白尿,則需進一步檢查是否為病理性蛋白尿。
腎臟是一個沉默的器官,因其擁有強大的調節能力,若情況不是非常嚴重,也不會出現可自行查覺的症狀。通常有症狀出現的時候,腎臟功能可能已進入較不好的狀況;而蛋白尿往往是腎臟病的前兆之一,早期發現蛋白尿若能早期介人治療,是可以改善腎臟病的預後的!
慢性腎病前期症狀常不明顯,早期診斷及早治療,配台飲食控制和建康生活作息調整是很重要的。本院腎臟病的照護國隊照護管理,其組成除醫療照護外,還包含臨床訪視、生活方式調整指導、營養諮詢、戒菸指導與心理及社會支持,可改善臨床結果並降低死亡率,以謀求患者最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