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86歲的吳伯伯之前雖然年紀漸長,活動量較年輕時減少,但長期以來都生活自理,在社區附近即可完成採買,簡單煮食,每天在公園散步,和鄰居話家常。但最近女兒回家探訪時,吳伯伯卻和女兒抱怨隔壁鄰居半夜偷偷闖入自己家偷自己的米,甚至還會因為嫉妒自己看起來比較有錢,所以偷偷唸符咒詛咒自己,害得自己全身像火在燒一樣,一刻都不得安寧,連家門也不敢出,晚上也不敢睡覺。
77歲的林奶奶因為下肢無力,生活需要他人協助,因此家人請了外傭協助她生活所需,但是林奶奶卻常常懷疑外傭偷他的錢,甚至懷疑外傭和先生有曖昧的關係,常常哭泣,對先生、對外傭辱罵,就算家人如何保證解釋,林奶奶還是堅信大家都不知道外傭的真面目。
類似的情節,在診間常常出現,在診間裡渾然不覺自己有就醫需求的病患和精疲力竭的家屬,猶如失去平衡的天秤,隨時都有崩潰的可能。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目前已跨過14%的門檻,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也就是說,七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人。而以失智症盛行率來計算(65~69歲:3.40%、70~74歲:3.46%、75~79歲:7.19%、80~84歲:13.03%、85~89歲:21.92%、90歲以上:36.88%,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以每五歲其盛行率倍增之趨勢),推估目前台灣失智人口約2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1.20 %,亦即在台灣每84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
然而失智症不是僅有記憶力退化,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空間感、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如前文吳伯伯的被害妄想及其身體化的妄想,林奶奶嫉妒妄想和被偷妄想……等。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不僅影響個案本身,也常常對其家屬造成身心,生活,經濟上的重大負擔。然而,目前仍有很多家屬輕忽了失智症,認為長輩就是退化,也常常輕忽實際照顧者的情緒負擔,延遲醫療介入的時機。
目前在治療上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希望透過治療可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雖然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常用的藥物治療包括:膽鹼?抑制劑,NMDA受體拮抗劑……以延緩病程,抗精神病藥物減緩病患受妄想幻聽或行為問題的干擾,或使用抗憂鬱劑,抗焦慮劑減緩個案憂鬱及焦慮情緒。非藥物治療部分,包括認知訓練、懷舊療法、按摩、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
目前台灣進入老人化,所涉及的家庭,社政以及醫療相關問題已經是不得輕忽的公衛議題。目前針對失智症患者有各種形式的協助,如居家服務,社區長青學苑,日間照護中心……各種不同型式的資源可以依照個案狀況予以協助,本院目前亦設有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能提供諮詢服務,以期能在地老化,以提升失智症患者生活品質及減緩照顧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