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吳先生是34歲男性,有抽菸的習慣,過去健康檢查曾經有血中膽固醇過高的紀錄,但並未認真追蹤或控制。某個星期六下午,他突然感覺左胸口悶悶的,合併左臂痠痛。他原本以為只是一般的肌肉酸痛,但因為症狀一直沒改善,附近的診所又休息,所以他就來到急診想拿一些止痛藥。沒有想到,急診醫師做完心電圖之後,卻發現吳先生其實是心肌梗塞。後來吳先生接受了緊急心導管將堵塞的冠狀動脈血流回復,才免於發生更嚴重的併發症。
傳統的醫學觀念認為心血管疾病是因為長期高血壓、糖尿病或是抽煙,導致血管內膜形成硬化斑塊,所以是上了年紀的人的專利。但是近年來卻越來越常看到二、三十歲的人發生心肌梗塞。甚至有許多青壯年男性,不明原因的就心跳停止而猝死,這些人大多沒有長期的慢性病史,雖然有抽菸,但抽的量也不算太大。以過去觀點來看,他們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應不會太高,但是的確有越來越多像這樣的人發生心肌梗塞。
更可怕的是,若是詢問這些人,在發生前有沒有任何的徵兆,則大部分的人都會告訴你,在事發的前一個月內,他們是沒有任何不舒服的。只有少數人會說,在發生心肌梗塞的前幾天,他們有感覺到一陣一陣的胸悶,或甚至只有一次胸悶。也就是說,如果要靠著症狀的發生,來知道這個人會不會已經有心血管疾病,在時間上是來不及的。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心肌梗塞的發生原因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為動脈硬化斑塊不穩定,產生了裂縫,誘使血小板凝集,形成了血栓,堵塞了冠狀動脈的血流。所以即使冠狀動脈內的斑塊不大,平時對冠狀動脈的血流沒有影響,還是有可能會突然產生血栓,堵塞掉整條血管的血流。
文章看到這邊,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很恐慌,因為這不就代表心肌梗塞有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而且是無法預防的嗎?其實動脈斑塊也不會無緣無故就不穩定,還是要有某些原因。經過對這些年紀較輕就發生心肌梗塞的民眾進行分析,發現他們之中大部分的人都有抽菸,而有一部分是以前就已經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膽固醇血症,但是因為無症狀或症狀輕微而不知道。在他們發生心肌梗塞之前,大多有生活緊張,工作忙碌,或是遭遇了某種重大事件導致他們情緒波動或生活睡眠不正常。有了以上的這些因素,才會造成冠狀動脈硬化斑塊的不穩定,也才比較有機會發生心肌梗塞。
因此對於預防心肌梗塞,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如時時測量血壓,若有血壓偏高時,應認真看待,不要用其他理由來合理化,如:太緊張、前一天沒睡好,或是最近感冒等等。有時或許是真的有高血壓,除此之外,也要偶爾檢測血糖、血脂肪的數值,若有偏高,應接受飲食或藥物控制並追蹤其數值的變化,最後就是如果有抽菸的習慣,最好能戒除。
若是在平常就已經有活動時胸悶、呼吸喘,或甚至已經有胸痛、冒冷汗的症狀出現,即使自己本身並沒有慢性疾病,也建議及早就醫檢查,才能在心肌梗塞早期或還沒發生時及早治療。
總結來說,心肌梗塞的發生年齡日趨年輕化。但是並不需要過度恐慌,只要平常多注意自己是否有會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存在,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長期睡眠不足等。若有的話就積極控制並追蹤,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如此一來,就不用太擔心這方面的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