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依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自106年10月到目前為止腸病毒流行趨勢沒有特別高,但近期重症確診病例以腸病毒D68型為多,且北、中、南部皆有病例。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種類還分為多種型別,總共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歸類於A型,腸病毒68型歸類於D型。
腸病毒的型別繁多,廣泛分布於全球,而且一直持續性的存在於人類之中。在溫帶氣候地區,腸病毒通常流行於夏季。但台灣處於亞熱帶,流行的季節性並不明顯,全年皆可能有感染個案發生,人類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感染源。得了某一型腸病毒會產生具有抵抗力的抗體,下次就不怕這一型腸病毒;但是對其他型的腸病毒卻仍然沒有抵抗力,所以還有可能再得到其他型的腸病毒感染。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家中嬰幼兒常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接觸或飛沫而感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幼兒喜歡咬弄的帶毛玩具,容易殘留或吃進含有腸病毒的口水,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至10天,平均約3到5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
腸病毒的臨床表現多樣,許多人感染了腸病毒沒有明顯症狀,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較具特徵的腸病毒感染表現為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有時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此外,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的腸病毒D68型。與其他腸病毒症狀表現不同,不會出現手足口症或皰疹性咽峽炎,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症狀為主,少數病患可能會發生肺炎、腦炎、肢體麻痺等併發症,例如出現肢體麻痺無力、手舉不起來或無法走路等症狀表現。
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要提醒家長們及其他照顧者,需特別注意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務必立即送到區域級以上醫院就醫,診所醫師如果發現腸病毒幼兒出現以上症狀,也請協助立即轉診腸病毒專責醫院治療。
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不過腸病毒對酸還有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例如一般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環境消毒最簡單最方便的消毒方法是選用市售含氯漂白水消毒。
一般環境消毒,建議使用500ppm濃度之漂白水,針對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則建議使用1000ppm之漂白水。以泡製5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到6%)10㏄加入900㏄的自來水中,或以ㄧ湯匙(15-20㏄)的漂白水加入大寶特瓶(每瓶1250㏄)的水中,攪拌均勻即可。而環境消毒重點,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清洗完畢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