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喜歡音樂嗎?您喜歡在什麼時候聽音樂呢?一個人難過時,讓淡淡哀傷的音樂觸動心裡的弦,然後好好地哭上一場;或在親友相聚的場合,讓高昂快樂的音樂伴隨,熱熱鬧鬧地嘻笑歡唱。 自古以來,音樂一直是陪伴在人類身邊的好朋友。論語中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昧。”聽了好聽的音樂,精神上的滿足享受可以勝過於生理上的需求,達到忘我超然的境界。 隨著人口暴增、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現代人彼此劇烈競爭,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千奇百怪的心理及生理疾病也越來越多。偌大的壓力必須要有適當的出口得以釋放,才不會累計在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人們都必須學習如何放鬆心情,紓解壓力。音樂正好可以築起一條這樣的管道,作為情感宣洩的媒介,使身心靈得到祥和平靜。此也正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淨化作用」,音樂藉由淨化的過程將人體中不良的東西排出體外,故而保持身心平衡,維持身心的健康。 皇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以中國古代的治療理論來說,五音相對於五臟,六律則相對於六腑,因此如果改變的外在的音律,也可以改變人體五臟六腑的健康。古代埃及祭司藉由音樂性咒文來替人們治療疾病,認為音樂能治療趨逐惡靈,使人恢復健康。而在舊約聖經中更提到,大衛替保羅彈奏豎琴治療其頭痛,惡靈便離保羅遠去。可見不管中外東西,音樂與健康的關係早就被人們所肯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戰後退役的軍人一直無法揮別戰爭所帶來的衝擊,持續坐著惡夢,失眠、憂鬱症、精神衰弱,當時美國的軍醫院,則開始用音樂來為其治療。爾後,音樂對人體治療的作用效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從胎兒時期約7、8個月開始,我們就經由媽媽的肚子聆聽各種外界的聲音,如果聽到的常常是嘲雜尖銳的聲音,寶寶會開始比較躁動不安,出生之後通常也會比較敏感,容易受驚嚇。若能常聽到媽媽溫柔的說話或哼唱,或和媽媽一起聆聽旋律優美的音樂,媽媽心情穩定平和,寶寶出生之後精神狀況也會較趨於穩定。 嬰幼兒的聽覺發展,也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當聽到巨大的聲響,就不自主的會出現驚嚇反射;而聽到媽媽哼唱催眠曲,或是趴在媽媽胸前聽著媽媽規律平穩的心跳聲,就會感到安心放鬆,很快地入睡。常常在柔和音樂及媽媽慈祥聲音的安撫中成長,小寶貝的情緒反應及生理狀況也會呈現比較穩定的狀態。 除此之外,音樂還被用來促進腦力發展,激發潛能,增加記憶力。過去曾經引起熱烈討論的「莫札特效應」,雖其實際效果仍有許多令人質疑之處,但是不能否認的,音樂確實會與我們的過去經驗作連結。幼兒時期母親常常哼唱的歌或與母親一同聆聽的歌曲,在多年以後再次聽到相同的音樂,就會喚起記憶中相同熟悉的情境印象及感覺。 一位右側乳癌末期的患者,因為手術將上臂淋巴結去除,且腫瘤又復發壓迫,導致上腔靜脈症候群,右側手臂腫痛難耐,每天只能以麻醉止痛劑稍微緩解疼痛,數日來已經沒有好好地睡過一覺。聽了優美的中國古典音樂,竟然閉上眼睛,嘴角泛起微笑,開始談起她與丈夫相戀的故事。原來她的丈夫是一位國樂的指揮,聽到熟悉的旋律讓她回憶起過去種種美好時光。讓護理人員驚訝地是,不到半個小時,患者居然平和安詳地沉沉睡去。 目前有許多的研究都已證實,音樂確實可以緩解疼痛,減輕焦慮及憂鬱,增加抵抗力。尤其在癌症病患末期時,身體疼痛難耐,疾病本身及治療所帶來的合併症,讓病患苦不堪言,藉由輕柔的音樂旋律,可以增加腦內啡的分泌,增加愉快的感覺,促進病患的身心放鬆。另外,在一個癌症病患音樂治療的研究中,發現不但病患的安適及放鬆度增加,其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增加、可體松含量減少,並顯示正向的情緒與病患的免疫系統有關。在早產兒的研究中,也發現在播放優美的音樂,甚至配合母親溫柔的聲音之後,早產兒的血氧濃度增加,呼吸與心跳漸趨平緩。許多手術相關的研究,則發現不管手術前,手術中或手術後,讓病患聆聽柔和的音樂,都可以使病患焦慮減輕,血壓穩定。而在精神科的研究中,更發現精神科的病患暴力行為減少,情緒較穩定,良好的人際活動行為也跟著增加。 輕快明亮的音樂可以讓人提振精神,心情愉快;舒緩平穩的音樂則有鎮定人心,促進睡眠的作用。音樂可以配合舞蹈,促進肢體的活絡,增加彼此互動的機會;亦或配合語言唱出歌曲,傳遞並抒發情感,引起心中的共鳴。音樂不分種族國籍,沒有年齡限制,不受語言隔閡,不拘形式種類,不管是被動的享受聆聽,或是主動的彈奏亨唱,只要是優美悅耳,個人喜歡的音樂,就會有正向的影響。只要不刻意地把她當成一種手段工具,強迫聆聽自己不喜歡的音樂,反致心理壓力,造成負向反應,她就會是最好的一貼音樂處方。 聲音是自然界賜予我們神奇的禮物,美妙的音樂如同一種美味的精神糧食,為我們的生活注入更多健康的能量與活力。這一位自古以來的好朋友,隨著節奏的振動,旋律的起伏,給我們快樂悸動,也為我們撫平傷痛,讓我們的生命因此而豐盈富饒、多姿多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