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哈啾!打噴嚏、咳嗽、流鼻水就代表感冒了嗎?皮膚紅疹、搔癢、蕁麻疹就代表患皮膚病嗎?其實不然,這些症狀可能都是過敏引起!其他常見的過敏症狀還包括腹瀉、便秘、氣喘,嚴重者還有可能會導致休克!
哪些因素會造成過敏症狀?原因諸多,舉凡空氣污染、氣溫急劇變化、花粉、蝦子、牛奶都可能誘發過敏症狀。引起過敏症狀的原因我們稱之為-過敏原,過敏原種類大致可分為兩大類:食物性過敏原和吸入性過敏原兩種。食物性過敏原有牛奶、蛋、有殼海鮮、堅果、魚、花生...等。吸入性過敏原有塵蹣、灰塵、花粉、貓狗之類動物之皮毛、蟑螂...等。
過敏症狀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當人體第一次接觸過敏原時,會刺激身體產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當下次再接觸到相同的過敏原時,過敏原會與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結合,使身體釋放發炎物質,進而產生一連串的發炎反應,產生過敏症狀。所以,過敏其實是身體對外來物過度的免疫反應,造成自身的傷害。
減輕過敏反應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過敏原,避開它!日常生活中過敏原的種類諸多,當上述症狀產生時,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過敏體質?對哪種物質過敏? 測定體內免疫球蛋白E(IgE)數值可得知自己是否過敏;過敏原的檢測則能為您找到過敏原!過敏原該如何檢測?傳統方法為皮膚試驗,操作的方法是醫護人員將過敏原注入受檢者皮下,10-15分鐘以後測定皮膚紅腫的大小,作為是否過敏的依據。缺點為需用針刺,令受檢者感到不適,而且實驗易受干擾,目前已較少使用。目前醫療院所較常見檢測方式為,先抽血測定體內免疫球蛋白E(IgE)數值來確定是否過敏。免疫球蛋白E (Total serum IgE)數值檢測,參考值為1.31-165.3 IU/mL。若數值>165.3 IU/mL 即表示有過敏體質或寄生蟲感染。最佳的檢測時機是在過敏症狀發生時,抽血檢測,檢測陽性率最高。
確定為過敏引起的症狀後,過敏原檢測方法共有兩種。如何簡單判讀?將一一介紹如下:
1.過敏原定性檢驗:將一般常見的多種過敏原一起放入試劑內,只要病患血清中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IgE對這些過敏原任何一種有所反應,即可被測定出來,參考值為<0.35 KUA/L。若數值>0.35 KUA/L,表示對其中一種或多種過敏原會產生過敏,可再依個人病史或接觸史,進一步選擇單獨的特異性過敏原免疫檢驗。
2.特異性過敏原免疫檢驗:依過敏原不同有6項、36項、55項可供選擇,
以上參考值會因檢驗方法略有差異,請依為您檢測的醫療院所實際檢驗方法提供的參考值為主。 雖然以上兩種方法被台灣醫療院所廣為利用,但仍有幾個檢測的盲點:
也就檢測不出來了。當醫師懷疑病患過敏時,會初步先執行過敏原定性檢驗,結果呈陽性時,才進行特異過敏原免疫檢驗,找出到底過敏原是哪些。 所以,過敏原檢驗報告需讓醫師搭配您的臨床症狀,才能提供最完整的診斷說明。 另外,有為新生兒設計針對過敏兒推出的臍帶血IgE的測定:參考值為<0.90 KUA/L。若數值>0.90 KUA/L,則有較高的機會會過敏,解決方法為哺餵母乳,減少過敏發生,若因故無法哺餵母乳時,可採用水解配方奶粉取代。 根據統計,台灣最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是塵蟎,它喜歡潮溼與溫暖,以人的皮屑為食物來源,藏身地點有棉被、地毯、毛製娃娃......等等。保持環境乾燥,避免使用地毯、毛製娃娃,使用60℃水洗被單、寢具陽光下曝曬6小時,都可減少塵蟎數量,進而降低塵蟎造成的過敏症狀。另外,若對花粉植物過敏,建議出門戴口罩。台灣常見食物性過敏原為蛋白、有殼海鮮、花生、牛奶,了解自身對何種食物過敏,避免食用即可有效預防!遠離過敏原,是治療過敏最好的方法!不接觸,不過敏!症狀嚴重時,再搭配藥物治療、減敏治療,是目前臨床常使用的治療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