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抑制食慾的藥物
1. |
擬正交感神經作用藥(noradrenergic drugs)如mazindol及phenylethylamine的衍生物amphetamine, amfepramone, diethylpropion, phentermine, PPA於2000年發現易造成出血性中風之副作用,而自市場回收,其它發現有血壓及心臟疾病之副作用,而不建議使用。 |
2. |
影響血清素代謝如Fluoxetine阻斷突處前神經元回收serotonin,有效治療成人憂鬱症,並於中樞有抑制作用造成減少對食物的慾望,使體重減輕,耐受性佳,短期使用安全性高,適合作為肥胖病患之治療劑。常見副作用有噁心,失眠,頭痛,性功能障礙等。長期使用仍有造成體重再恢復之疑慮。 |
3. |
抑制交感神經(noradrenalin)與血清素(serotonin)的藥物如Sibutramine(Reductil諾美婷),抑制下視丘之進食中樞的神經傳遞物質Serotonin(5-HT)、norepinephrine、dopamine再回收,產生無食慾之藥效,降低食慾減少腸胃道吸收營養物。 |
4. |
Diphenylhydantoin(phenytoin)曾用來治療強迫性進食症(compulsive eating disorder)。 |
5. |
飽脹劑為一不易消化之親水性膠體,服用後有飽脹感,如蝦蟹等甲殼類生物所製成之甲殼素,性質類似植物的纖維質之多醣類(聚糖物)。用餐前約半小時內使用,具吸附油脂及膽固醇,降低消化道中吸收油脂,提高HDL,降低LDL之效果;同時妨礙腸道吸收脂溶性維生素而造成缺乏,建議連續服用甲殼素者不宜超過兩個月,需適時補充綜合維生素。或者以高纖之蔬菜或水果取代。 |
|
二、 |
降低食物在腸胃道吸收如Orlistat (Xenical羅氏纖),減重機轉為抑制胰液、小腸液的脂酶活性,減少脂肪食物的吸收,為國內合法減肥藥之一,建議劑量為每天三餐的飯後0.5至1小時口服給藥,每次l20毫克。副作用為油便(oily spotting)、急便(feacal urgency)、增加排便次數(increase defecation)。治療初始確實可以產生明顯而快速之體重降低,然而往後仍有造成體重再恢復之疑慮。Acarbose (Glucobay)為1995年核准的新型口服降血糖藥,屬Glucosidase抑制劑,降低碳水化合物於腸胃道之吸收分解,常見的副作用是腹脹、腹瀉等腸胃不適現象。發現有升高alanine transferase(ALT)、asparate transfcrase(AST)等血清轉胺酶(serum transaminase),造成肝、腎毒性的危險,建議肝硬化或腎功能嚴重障礙者禁用。 |
三、 |
增加能量消耗之藥物如甲狀腺治療劑可增加生體基礎代謝率。 |
四、 |
其它藥物如利尿劑,可促使身體水分排出,但無法排除體內脂肪。 |
五、 |
緩瀉劑如番瀉、美鼠李與蘆薈屬於刺激性瀉藥(stimulant laxatives),在消化道分解成活性成份,迅速增強腸道蠕動,減少營養素(尤其是脂質)的吸收。車前子屬於容積性緩瀉藥(bulk laxatives),其在腸道不被分解也不被吸收,卻可吸收水份增加腸道內容物的體積,而引起反射性蠕動增加。但腹瀉易導致電解質流失,不宜長期使用。副作用為腹部痙攣、增加排便次數。以營養學的觀點使用瀉藥減肥,不如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在腸道形成堆體吸收水分使糞便膨脹,促進蠕動而排泄。一旦停藥,很容易回復原來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