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今年(2018)3月底達到了14.05%,每7個人當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最常見的意外事故之一就是跌倒,根據衛福部統計,跌倒是造成台灣65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台灣約有20%的老人曾在一年內跌倒,而老人跌倒者的受傷比率達七成,且跌倒的機率會隨年齡的增加而提高。跌倒常造成老年人身體上嚴重的傷害,更會給醫療體系或家庭帶來龐大的照護負擔。有些老人更因為曾有跌倒經驗而害怕行走,進而減少外出活動,導致身體功能和活動能力的快速喪失,因此老人的跌倒預防是非常重要且急切的工作。
老人跌倒發生的原因相當多,除了生理系統的老化與衰退、各種急慢性疾病以及居住環境不良等因素外,老年跌倒也常和服用的藥物影響有關。除了特定種類的藥物,多重藥物的使用、藥物劑量的改變以及藥物服用順從性不良等,也都會增加跌倒的風險。根據2016年病人安全通報系統年度報告,醫院病人跌倒通報事件中以65歲以上老年人最多,共1864件(佔45.3%),且約17%與用藥因素相關。
老年人常須服用藥物來治療急慢性疾病,但某些藥物易發生暈眩、無力及低血壓等副作用而造成跌倒,若合併使用多種藥物則可能會引起藥物交互作用,而產生副作用加成效應,增加跌倒的風險。這類會造成眩暈、平衡障礙及跌倒風險增加的藥物,又稱為致跌倒風險藥物,最常見的有中樞神經系統或精神科用藥(抗憂鬱藥、抗精神病藥)、抗癲癇藥物和鎮靜安眠藥,其他還有心血管類藥物(如毛地黃、降血壓藥、抗心律不整藥物和利尿劑)、抗組織胺、抗膽鹼藥物、鴉片類止痛劑、降血糖藥物、和抗青光眼製劑等,也都可能增加跌倒的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將近九成老人自述至少有一種經醫師診斷的慢性疾病,五成老人自述至少有三項以上經醫師診斷慢性病;而長者常見的慢性疾病前五項分別為:高血壓、白內障、心臟病、胃潰瘍或胃病、關節炎或風濕症等。老年人因罹患多種慢性病,常有多重用藥(polypharmacy) 的情形發生,進而增加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台灣每位老人平均每天服用4種以上的藥物,而服用藥物的種類越多產生副作用的機會就越高,發生跌倒的機會風險也隨之增加,因此無論使用任何藥物,用藥品項多寡已被列為致跌的風險因素之一,國外學者研究發現,併用4種以上的藥物會增加30%跌倒,以及50%再跌倒的發生風險,且每多一項藥物就會增加7%的跌倒風險。
除了藥物本身的藥理特性、不良反應以及服用藥物的品項數量會影響跌倒的風險外,病人年紀越大、用藥劑量越大、藥品半衰期較長或長期的使用藥品等,也都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建議老年人在使用藥物治療時,宜從精簡病人用藥品項著手,且避免同時併用多項高致跌倒風險藥物,若臨床需用到高致跌風險藥物,應先採最低有效劑量為處方原則,再視狀況逐步調高劑量,並盡量縮短使用的時間。此外,若已在使用高致跌風險藥物,也不宜驟然停藥,尤其作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藥品,如有需要應以每週降低10~25%劑量的方式逐漸停藥,並以不會引起因停藥所導致之不良反應為原則。
老年人的跌倒預防,需要醫療人員、照護者與老人三方共同努力與配合。在用藥方面,藥師可以提供高致跌風險藥物的相關資訊作為醫師開立處方時的參考;檢視病人多重用藥的問題,協助醫師選用致跌風險較低的同類藥物替換,減少藥物發生副作用的機會,降低因藥物造成跌倒的風險。藥師也應加強高致跌風險藥物之教育宣導,增進醫護人員對致跌藥物的認識。針對正在服用高致跌風險藥物的病人及其家屬或照護者,更應加強防範跌倒的相關衛教,確保老年人的用藥安全,有效預防因用藥而發生跌倒的意外,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