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我今天去抽血,可是抽出來的血怎麼白白的呢?看起來有點像豬油,是不是我的血有問題?」,這是患者抽血檢驗時偶爾會提出的疑問。如果是剛吃飽飯後抽血,可能會因當餐進食的油脂過多,導致血中的乳糜微粒過多造成,這種血稱為「乳糜血」。
乳糜血如何形成呢?
我們攝取食物中的油脂先於腸道消化成小分子,才被腸壁細胞吸收,這些小分子在腸壁細胞又聚合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內含大部分為三酸甘油酯,少部分為膽固醇。乳糜微粒經由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中,將飲食所吸收的三酸甘油酯運送到脂肪組織和肌肉。血液中的乳糜微粒被脂蛋白分解酵素分解成脂肪酸及甘油,提供身體組織利用,剩下的膽固醇及少量三酸甘油酯則被送到肝臟儲存或代謝。乳糜微粒因顆粒較大,會產生折射光,濃度高時血漿就會呈現乳白色,即為「乳糜血」。
乳糜微粒半衰期很短,通常在幾分鐘至幾小時內便會被分解,最常見於餐後,正常人隔夜空腹就不存在。一般餐後血中乳糜微粒濃度會因食物中的油脂量而增加,在2~4小時達到高峰,8~10小時後回復至空腹值。若抽血時有乳糜血,可能是抽血前的飲食油脂含量過高,且餐後至抽血的間隔不夠所導致。若肝臟或脂蛋白分解酵素對油脂的分解功能不佳,加上攝取過多油膩食物或飲酒,就會使乳糜微粒堆積在血液中時間較長而有乳糜血現象。
什麼是血脂肪?
一般所謂血脂肪包含:三酸甘油酯(又稱中性脂肪)、膽固醇、磷脂質及游離脂肪酸。其中膽固醇又分為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好的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的膽固醇)。
三酸甘油酯主要的功能為作為熱量儲存的型式,在人體活動時提供熱量。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合成荷爾蒙(如:男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腎上腺皮質荷爾蒙等)、膽汁等的重要組成原料,在人體各種組織,如腦細胞或神經組織中也都需要膽固醇,所以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都是維持人體活動不可或缺的。
血脂肪過高與健康有什麼關係
當血脂超出標準值,便稱為「高血脂症」。一般高血脂症初期並不會症狀,嚴重時可能併發急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猝死)、心絞痛、腦中風及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等疾病。千萬不可輕忽血脂過高帶來的警訊!
造成高血脂的因素有遺傳、飲食不當、運動不足、肥胖、抽煙、飲酒過量、糖尿病及某些藥物(如:類固醇)等。不論是何種原因導致的高血脂症,都須儘早就診接受適當治療,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
血脂肪的標準值:三酸甘油酯應小於200 mg/dl,膽固醇應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小於130mg/dl,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大於40mg/dl。
根據國民健康局九十一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調查顯示,國人十九歲以上高膽固醇盛行率為11.6%,高三酸甘油酯盛行率為16.6%。尤其目前外食人口眾多,速食、炸物充斥的消費市場,真要有選擇食物的智慧才不致淪為高血脂家族的成員!
避免血脂過高,我該怎麼做?
根據國民健康局九十六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顯示,台灣20歲以上民眾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且隨年齡增加而有上升的趨勢。
代謝症候群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與腦中風」的機率是很高的,勢必衍生的醫療費用支出與家庭的負擔亦將與日俱增,此問題的嚴重度不容忽視!
因為高血脂症初期並不會有症狀,如果本身為高危險群,如:有家族遺傳性高血脂症、糖尿病、肥胖、庫欣氏症候群、腎病症候群、甲狀腺低能症、飲食中油脂及膽固醇攝取過高、飲酒過量,及某些藥物如:利尿劑、女性荷爾蒙、避孕藥丸、類固醇或β阻斷劑使用等,或年齡已達40歲以上,要記得定期檢查血脂濃度。
目前全民健康保險有提供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可免費進行健康檢查,其中包含血脂濃度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