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腦血管疾病又稱為「中風」,是現代常見的急性疾病,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志不清、口角歪斜等為主要症狀。中醫文獻根據其發病急驟和症狀特徵,而有“卒中”、“偏枯”等名稱。近年來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的逐步改善,精神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使得本病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中風常因殘留不易康復的肢體偏廢等後遺症狀,造成病人心理壓力和家庭社會的沉重負擔,因此是一種不可輕易忽視之重大疾患。
近年來針灸在治療中風疾患取得良好成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所出版的針灸可治疾病臨床試驗報告分析及回顧(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report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中風後遺症之患者在接受復健配合針灸、頭皮針、電針;而對照組治療方式有不使用針灸,僅服用藥物,或僅有復健下,其療效評估方式包括神經學檢查、肌電位檢查、生活功能評估和住院時間,結果顯示,15篇研究報告中有14篇的研究結果為針灸治療組的療效較佳。
本院中醫科以針灸治療中風後遺症患者,根據臨床觀察,積極復健並適當輔以針灸治療,大多都可以取得良好得療效。中醫科目前約有20位中風病患接受針灸治療,其中有4、5位患者在接受3至6個月針灸及復健治療後,已經可以利用助行器行走並能活動偏癱的肢體,並且有語言功能喪失之患者在經治療後能正常說話。根據個人治療經驗,在中風早期接受針灸治療其療效較佳,尤其是黃金三個月期間,越晚輔以針灸治療,尤其是一年以上,其療效越不顯著。
針灸治療中風越早療效越好,急性期療效優於恢復期和後遺症期,可顯著減少中風患者的病殘率,減輕致殘度。不少證據顯示了針灸對中風所造成之腦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如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電活動及氧代謝、減少腦損體積、抑制細胞凋亡等。
因此,針灸於早期介入治療的意義值得重視,也就是說,在加護病房及住院期間只要生命跡象穩定就應該積極針刺電針治療,出院之後仍應該復健配合持續針灸治療,這樣才有復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