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是與生俱來的,雖然大家都不喜歡疼痛的感覺,但疼痛對生物體而言,卻是保護生物體的一種有益的防禦機制,疼痛可引起對刺激逃避的反射,而避免了傷害(碰到火會疼痛à反射性的逃避à避免被燙傷),身體受傷時,進行活動會使受傷部位疼痛,而促使身體保持安靜、讓受傷部位恢復;此外,疼痛也是某種疾病存在的象徵,使我們發現疾病的存在,早期治療。所以疼痛是有益的防禦機構,但太劇烈或持續的疼痛,就對身體有害而需要治療。 疼痛可依疼痛的部位(頭痛、下背痛)、發作時間(急性痛、慢性疼痛)、背景病因(癌症痛、非癌症痛)、生理特性(侵害性疼痛、心因性疼痛)等不同的方式分類,但急性疼痛及慢性疼痛在臨床上有著不同的意義,急性疼痛與慢性疼痛的本質及對身體的影響及反應都有很大的差別(表一)。 表一:急性與慢性疼痛的差別
急性疼痛的生理反應簡單說是「交感神經性反應型」,所以急性疼痛會導致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呼吸急速、冒汗、血流減慢、腸蠕動變慢等反應,但當反覆刺激時,此型反應會有習慣化的情形出現,故慢性疼痛通常不會出現此種反應,但因長期的疼痛卻容易導致精神狀態的異常,故慢性疼痛病人常有焦慮、失眠、易怒、憂鬱、自殺傾向等問題,急性疼痛是一種警訊,常暗示身體內有某種病灶存在,故要治療的是誘發疼痛的疾病,而慢性疼痛本身就是疾病,所以要治療的是疼痛。 疼痛是非常普遍的症狀,不同的疾病若表現共同的症狀,也許就是疼痛,所以疼痛一直都是病患求醫的最主要原因,但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有些疼痛是由於身體內部的病灶所引起的,相反的有些疼痛卻不容易找到病因,但卻長時間困擾著病人,面對變化如此多采多姿的疼痛,要如何選擇適當的科別來診斷及治療,對病人是一大考驗,但因疼痛是如此的普遍,病人也應對疼痛具備正確的知識,才能正確就診。 很多由於身體內病灶所引起的疼痛,常是急性疼痛,疼痛只是疾病的其中一種症狀而已,除了疼痛以外,常合併其他的症狀,如盲腸發炎會引起右下腹疼痛,同時合併腹脹、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發燒…等症狀,這類疼痛宜應就合併的症狀選擇適當的診療科診治(如胸痛看心臟科、胸腔科,肚子痛看內科等),或家庭醫學科可做初步的診治,亦可給病人提供意見以選擇適當的科別就診,當體內的病灶消除後,疼痛便自然消失。相反的,慢性疼痛常常不容易找到病因,治療上又很困難,因此願意花時間來處理的醫生不多,當遇到複雜且又有違常理的疼痛時,就更容易被認為是心理問題而被轉介到精神科治療。 「疼痛科」是發展出來專門治療各種疼痛的科別,疼痛科開始是由美國從麻醉科發展出來的一種以神經阻斷術為中心來診斷及治療各種疼痛和交感神經性或血管疾患的一種科目,因此其對象並不只是疼痛而已,除了一般的關節或肌肉引起的疼痛外,對於難治的慢性疼痛、如神經病態性疼痛(帶狀疱疹神經痛、三叉神經痛、患肢痛…)、血流障礙的疾病(顏面神經麻痺、糖尿病末梢血管疾病等)及自律神經失調等都有其特殊的療法,因此除了一般的慢性疼痛外,對無法治癒的難治疼痛或血流障礙、神經障礙引起的問題,疼痛科是一個適合的選擇。 總括而言,當懷疑是體內病灶所引起的疼痛,應先找專科診療,以排除身體內部的問題,但碰到已做過詳細檢查仍找出病因的難治疼痛時,可到疼痛科諮詢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