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現在是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幾乎人人一支手機,上班用來處理公事,下班則是休閒娛樂,一天24小時,除了睡覺之外的時間,離不開手機的人不在少數,而長時間使用手機,除了容易造成眼睛疲累之外,對於手的傷害也不小,像是以前好發在新手媽媽身上的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俗稱媽媽手),現在也常出現在過度使用3C產品的患者身上。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以前常發生在新手媽媽或是家庭主婦,或是長時間重複使用拇指施力的工作者(如餐廳服務生、文書處理員、鋼琴家、組裝作業員),這類族群的共通性就是需要頻繁的使用手腕和拇指去勞動,而長期過度使用的結果,導致靠近手腕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會使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沾黏。而導致大拇指靠近手腕處持續疼痛及腫脹,出力會痛嚴重者則無法使力。
臨床上「媽媽手」診斷通常主要依詳細的病史及理學檢查作診斷,典型的理學檢查為Finkelstein's test(如圖一),四指包住拇指,將大拇指作內收及向尺側(小指側)屈曲時,會引起疼痛症狀,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評估發炎水腫的情形,X光或其他影像檢查則有助於排除其他疾病。
臨床上「媽媽手」治療方式有分為藥物治療及復健治療並搭配職能治療師量身訂做的「媽媽手」副木來舒緩症狀。
急性期目標是舒緩疼痛、降低腫脹和發炎、協助肢體擺位或固定、維持關節活動度及適當的肌力;待發炎舒緩後,目標則擺在肌力強化及姿勢的衛教,預防「媽媽手」再度復發。
藥物治療包含用來止痛消腫的口服發炎藥物以及局部注射的抗發炎藥物;復健治療包含物理治療的局部熱敷、電療、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還有由職能治療師特製的媽媽手副木(如圖二),用途是將大拇指及手腕維持在放鬆的姿勢,讓腫脹的部位得到休息,但卻不影響其他手掌部位的使用。而發炎狀況舒緩後,治療師會視病人狀況教導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如圖四、五);另外,患者自身也要注意避免過度、長時間的的重複使用虎口的動作,例如:讓雙手輪流工作減輕單手的負擔或在工作時,帶上「媽媽手」護腕(如圖三),增加保護性,以避免「媽媽手」再度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