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啊!我的腰好酸痛唷!已經痛了好幾個月了都不會好。」、「ㄟ,醫師啊!我的肩尬頭(肩膀)痛很久了勒!」來到疼痛科的病人,諸如此類的開場白每每重覆上演中。
根據統計慢性疼痛的發生率占歐美總人口的20%、日本總人口的13%,而台灣則是超過10%。慢性疼痛定義為組織損傷修復之後持續存在12 週以上的疼痛,而無法以病理學角度解釋之。治療慢性疼痛最重要就是要找到病因,因為慢性疼痛成因錯綜複雜且時間悠長,經常病患並非單獨一處病兆,醫師需要仔細檢視患者過去病史、行為、方式,才能找到的可能造成的原因。
臨床上治療慢性疼痛,完全止痛並非一蹴可及,而是需要病患和醫師互相配合以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然而許多病患病急投醫的情況下,帶著醫師會一矢中地處理好疼痛問題,若非馬上達到止痛之後則是不來複診治療,慢慢淪為門診逛街的形式。這樣一來對於病患本身的治療每位醫師又是需要從頭開始探本就源,而不容易達到紓緩病人疼痛的情況。
目前有效治療慢性疼痛最常見方是有:緩解疼痛的藥物,包含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普拿疼(Paracetamol),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以及抗痙攣劑(Anticonvulsants),等各種藥物。而較侵入性治療方式則有電流刺激法(Electrical stimulation)、神經傳導阻滯(Nerve blocks)手術、熱頻燒灼手術(Radiofrequency Coagulation Pain Therapy)。另外有輔助性醫療或另類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如精神療法(Psychotherapy)、放鬆治療(Relaxation therapies)、生物性反饋(Biofeedback)、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 、太極拳(Tai chi)、針灸、靜坐冥想、按摩等。
就如今研究發現維他命D是慢性疼痛危險因子之一,身體當中每個細胞幾乎都有維他命D的接受器。若血中維他命D濃度不足,就無法抑制身體的發炎,而身體一旦開始發炎,長期下來就會百病叢生。若長期缺乏維他命D,往往會引起骨骼以外的問題,如慢性疼痛、纖維肌痛症等等。依據台大醫院復健科團隊於2015年研究發現,台灣慢性疼痛患者缺乏維他命D的比例往往是一般人的1.6倍。
美國研究指出若慢性疼痛的病人維他命D濃度偏低,這類族群需求的止痛藥物劑量是維他命D濃度正常病人的兩倍。若服用過多的止痛藥物可能造成相關副作用的產生如肝腎功能不全及腸胃道功能影響。目前在台灣疼痛病人存在高比例的維他命D缺乏率,又大多數有著骨質疏鬆和關節炎。當維生素D缺乏時,肌肉收縮無力,肌肉易受傷又修復困難。
目前本院疼痛治療中心搭配再生醫學中心有針對維他命素D缺乏檢測觀念,進而從藥物到營養調理兼顧,以全人治療的觀念照護慢性疼痛病患。對於維他命D缺乏的病人給予醫療等級補充劑方式快速補充營養素,將近百分之百的吸收,快速補充病人所缺乏的維他命。
誠心提醒您,詳細的資訊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歡迎您與我們的醫師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