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一種突發疾病,在中風發生前三個月死亡率約15%,而四分之一的患者會失能,嚴重中風患者30天內死亡率甚高。中風是因為大範圍血液循環受損所導致的急性神經功能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可分為局部或全面性的大腦功能損傷,且會產生常見的臨床症狀 : 上下肢感覺及動作缺失、偏癱、張力異常、構音困難、吞嚥困難……等等。脫離中風危險期後,必須接受積極的復健治療,改善中風造成的臨床症狀,使其動作功能盡可能獨立,改善生活品質。
中風患者可透過復健,增加肌力、改善關節角度與延展性、張力處理、心肺適能訓練等介入模式減少機能損傷程度,也藉由功能性活動訓練與輔具的協助,強化個體在功能性活動之獨立程度,動作功能和獨立完成日常生活的熟練度,不僅能減少疾病本身的負擔,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質。
復健的療程主要包括:
1. 物理治療:重建運動功能、肌耐力、平衡、協調等。
2. 職能治療: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等。
3. 語言治療:吞嚥困難、語言困難等。
除此之外,建立正確的觀念、預防再次中風、家屬的衛教也是相對重要的,例如在居家方面照顧上,須注意床上及輪椅的擺位,減少不正常張力和關節攣縮;善用移位的技巧,既保護患者也避免自己受傷。
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治療的重點分別為:
急性期(中風後3-10天內)
協助病人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翻身擺位,預防關節攣縮、疼痛、褥瘡,減少併發症。
亞急性期(中風發生後一個月至數個月)
此階段為積極復健期,以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動作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獨立。
維持期(中風後6個月至一年以上)
此階段病情漸漸穩定,在發病後的6個月內為黃金恢復期,但不代表6個月後就不會有改變,大腦皮質的特色是「用進廢退」,利用大腦的可塑性,訓練和學習。若只在黃金期積極復健治療,恢復一定程度就再度停止,往往會再度退化,所以即使大多數動作功能恢復,但若無持續訓練維持,動作功能也還是有可能退步,此階段治療重點在於門診、居家、社區復健,鞏固復健成果,提升生活品質。
中風患者及其家屬除了會有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限制而產生的負擔之外,隨之而來的花費問題也成為家庭擔心的重點。除了提供有效的急性醫療照護給中風患者外,復健也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復健過程是一場長期抗戰,患者本身要學會面對疾病所帶來的傷害,努力從困境中站起,此時家屬應給予同理心,陪伴患者積極復健,給予正向的支持,一起面對與學習中風疾病帶來的挑戰,攜手度過難關!
誠心提醒您,詳細的資訊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歡迎您與我們的醫師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