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三伏貼」最早記載在清朝的名醫張潞的張氏醫通『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就是三伏貼療法的應用。
「三伏貼」乃是根據冬病夏治的理論,來進行預防疾病的發生,並且達到改善過敏性體質的目的。所謂《冬病》就是好發於冬天的疾病,或是在冬季便會加重的疾病;而《夏治》則是利用夏季溫度高,身體陽氣旺盛的季節,來進行身體機能與體質的調整,如此便可以降低冬季容易好發的疾病。而三伏貼是選擇陽氣旺盛的夏季(三伏天)來進行「穴位敷貼」,在這時候,氣候炎熱,陽氣旺盛,皮膚腠理完全開泄,利用夏季溫熱的氣候來預防冬季容易好發的過敏疾患,例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慢性咳嗽、慢性腹瀉等疾病,這是中醫「冬病夏治」的概念。
「三伏貼」,是結合了節氣時令以及穴位敷貼,以清朝名醫張璐《張世醫通》所載經驗處方,採用具有辛溫香竄功效的中藥,包括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細辛、丁香等,研磨成粉末,敷貼於適合的穴位,透過藥物對於皮膚的吸收,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溫陽通暢,去除肺中潛伏的寒痰,改善過敏性疾病。
「三伏天」,是指夏至後的三個十天。初伏:2019年7月12 號,中伏:2019年7月22號,末伏:2019 年8月11號。每次約敷貼8~10個穴位。
主要適用族群:1.改善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慢性咳嗽、慢性腹瀉等疾病。
2.提升免疫力、預防冬季感冒。
3.延續加強冬季三九貼效果。
使用禁忌:1.孕婦、5歲以下的幼童。
2.嚴重皮膚過敏患者(乾癬、蟹足腫體質)。
3.急性感冒,發燒,咽喉腫痛發炎,黃綠腥臭鼻涕的患者。
注意事項:1.穴位敷貼治療後,可能有局部皮膚發紅、搔癢及燒灼感、或是輕微脫皮、起 水泡,這是穴位敷貼治療的正常反應,不必過度擔心。
2.敷貼時間長短,則必須視病患個別狀況評估,一般成年人約0.5~4小時,五歲以上兒童約0.5~2小時。
3.如果敷貼太久或有特殊體質如蟹足腫體質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皮膚紅腫搔癢或起泡滲水等不良反應,應立刻撕下敷貼,用溫水並沾濕毛巾輕輕擦拭剩餘殘存的藥物,再視情況擦拭燙傷藥膏。
4.穴位貼敷期間不適合在陽光下曝曬,並且盡量避免冰食與食用包括大白菜、白蘿蔔、筍子等生冷食物導致貼敷穴位上的藥效打折扣。
5.如果比較嚴重的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咳嗽能夠同時配合內服中藥治療,療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