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社會的棟樑,少子化的時代,兒童的照顧與教育更加重要,父母都希望自己小孩能出人頭地、成龍成鳳,期望教育自己的小孩能成為社會的精英。在這裡提醒家長們視力是影響兒童學習效果的重要關鍵之一,視力如果不好,學習上註定是事倍功半,而視力保健必須要從小做起。因為視力不是天生就發育好的,視力發育是從出生才開始,在一至三歲時快速發育,到了四、五歲時達到高峰,七歲時大部分視力差不多已發育完成。若錯過了這視力發育的黃金時機,才發現問題再來彌補就太慢了,家長們絕對不可掉以輕心!許多父母認為學校會為學童檢查視力,若有問題學校會通知家長。但是某些眼睛疾病會引起視力發育障礙,平時並不明顯而未察覺,等上了小學才發現視力有問題,已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而影響一輩子的視力。
那麼新手爸媽要如何發現自己小寶貝的視力問題呢?首先,視力發育的前提是從眼睛、視神經到大腦的視覺中樞等結構都是正常的,如果視覺系統在構造上有缺陷,視力的發育難免會受到阻礙。再來就是必須要有刺激視力發育的條件,那就是要有清晰的影像投射在視網膜的中心點,而且兩眼的影像必須一致,不能一邊清晰另一邊模糊,或者是兩邊的影像大小不同或是投射不同物體的影像。如果發生不一致的影像,那麼影像比較模糊那一側的視力發育就會受到抑制。
爸媽何時要確認小寶貝的視覺相關結構是正常的呢?當然是小寶貝一出生就要開始去觀察,從一生下來第一個觀察到小寶貝的,通常是婦產科醫師,但是婦產科醫師忙著接生,只能大略看看小寶貝的外觀是否正常,進一步的檢查通常是小兒科醫師,新生兒眼部檢查的項目包括眼瞼、結膜、角膜、瞳孔、眼位等項目,如果有異常情況,小兒科醫師就會請眼科醫師來會診,或是新生兒有嚴重早產的狀況,也要會診眼科醫師來檢查視網膜是否有問題。
離開嬰兒室回到家裡後,爸媽要如何觀察小寶貝的眼睛呢?因為父母與嬰幼兒是長時間相處,可以觀察到某些狀況是醫師短時間內無法發現的,所以這些觀察很重要的。爸媽要觀察小寶貝的眼睛睜開時的大小、兩眼是否對稱、有沒有先天性眼瞼下垂或是眼瞼閉合不全、眼淚是否正常、會不會持續淚眼汪汪、有無大量分泌物,或睫毛是否貼在眼球上。要觀察小寶貝的瞳孔中央有沒有白點,眼球轉動是否正常,方向是否同步及對稱,會不會出現不正常的震顫。有聲音或光線刺激時,眼神有沒有對著物體,視線是否對準目標,視線是維持穩定的還是不穩定的,物體移動時視線是否追隨目標,當小寶貝的某一邊眼睛被遮住視線時,是否呈現不安或哭泣。如果爸媽們發現小寶貝有任何異常,要趕緊請教小兒科醫師或帶去給眼科醫師診察,才不會耽誤治療的時機。
因為幼小兒童不懂表達視力的狀況,視力發育障礙或弱視容易被忽略,而錯過了治療時機,即使沒有任何異狀,兒童在滿3歲到4足歲前,至少應該要讓眼科醫師診察一次視力狀況。這個檢查包括驗光及視力檢查、眼位檢查、眼球運動檢查、細隙燈檢查、眼底檢查、色覺檢查、立體感檢查。如果兒童有斜視、弱視、屈光異常(近視、遠視、散光、不等視)、或是眼瞼、眼角膜、水晶體、視網膜、視神經等的結構異常被發現,就可以及時給予適當治療。爸媽前往眼科檢查前,可以先在家裡教小朋友練習視力表使用,可以準備C字型及E字型的視力表,讓小朋友練習指出字型方向,至於視力表的距離,可以不用放在標準測試的距離,近距離練習比較容易讓小朋友熟練。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小朋友在眼科視力檢查時,比較快速及正確的獲得檢查結果。
眼科醫師診察後,並不表示小朋友的視力發育不會再產生問題,所以即使視力正常,也要每半年追蹤一次視力檢查。學齡前兒童可以在托兒所或幼稚園做視力篩檢,包含視力表檢查及NTU亂點立體圖檢查。如果4歲未達0.6的視力、5歲未達0.7的視力、6歲未達0.8的視力或是兩眼視力相差兩列(例如一眼視力0.8另一眼視力0.6),就應該要轉介就醫。立體圖檢查卡片中隱藏了4種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戴上特製檢查眼鏡後,如果能連續正確答對5次圖形才算通過,否則就要重測,若是重測仍然不通過,也建議轉介就醫。
學童上小學之後,也要追蹤視力檢查。國小一年級新生要檢查視力表及NTU立體圖,之後學校每個學期會請校護或視力保健人員檢查學童視力,如果篩檢結果未達0.9者,家長將會被要求帶學童及視力檢查回條,前往眼科診所或醫院眼科門診進行視力複檢。視力複檢的結果需紀錄於視力檢查回條上,包括裸視、矯正視力、屈光狀態及屈光度數,是否有使用散瞳劑檢查,是否有需要配眼鏡或更換度數,是否有其他眼疾,是否需要藥物治療等等項目。
有些家長可能會抱怨每個學期都要帶小朋友到眼科掛號、檢查、回覆視力檢查回條單子有點麻煩。但是不要忘了,眼睛是靈魂之窗,早期且長期的視力保健是必要且值得的。為了使下一代的視力更健康,政府衛生單位、學童家長、學童本身、以及眼科醫師應共同配合,一起努力來做好兒童的視力保健工作,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好的視力與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