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媽~妳都不關心我!都不跟我一起減肥….」小女兒成天滿腦子想著要如何消掉她那從小就跟著她的圓圓小腹、大腿、手臂自己怎麼看也沒姊姊纖細,多捏擠幾下好似油就快飆出,一想到開學後學校要量體重,心裡就焦慮不已,怕站上去大家都知道自己好重,想的著急快哭了出來,直喊媽討救兵。
「醫師,妳幫我看看,怎麼我兒子年紀輕輕就紅字,學校要家長帶來複檢,這該怎麼辦?是不是要注意甚麼?」每年十月到十一月,常見到這樣父母帶著國中生因血脂高、尿酸高而來就醫,父母想這不是成人才有的疾病嗎?怎麼青春期正在發育的孩子也會有?不是說要盡量給他吃才會長的高嗎?
因上述場景浮現腦海,我興起寫這個主題「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的想法,隨著生活、飲食型態的改變,台灣肥胖問題越來越常見,希望能帶給深受困擾的青少年與家長正確的觀念與建議,以避免成年期肥胖及引發相關疾病。
若說到肥胖,醫學上已有明確定義,以BMI 為標準。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近期公布全球肥胖趨勢研究,台灣在1975年時,5至19歲女孩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為17.3、男孩16.9;到了2016年,女孩BMI增加至19.1、男孩19.8,均高於全球平均值的18.6與18.5,台灣在全球200個國家中,5至19歲男童及青少年名列第38胖,女童及青少女名列第104胖,肥胖率較鄰近的日本、南韓、新加坡、香港等高出許多,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問題,的確是不得不關注的焦點。
由於青少年肥胖有很高的比率會延續到成年,以致出現慢性病,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但許多疾病也和肥胖有關,例如退化性關節炎、胃食道逆流、睡眠呼吸中止症、脂肪肝、癌症等。如果已經確認兒童、青少年有過重或肥胖,需注意哪些健康問題呢?較常見這時期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例如:非酒精性脂肪肝、膽結石、多囊性卵巢症、胃食道逆流、呼吸睡眠中止症、高血脂、高血糖、情緒焦慮或憂鬱。因此,肥胖的孩子若有容易打鼾、睡眠不佳、常睡不飽、注意力變差、月經週期紊亂、身上多毛、腋下及頸部有黑色素沉著、或是常抱怨不滿意自己體態、飲食過少或過度、人際關係被疏離、自尊心變差、容易疲累等現象,家長應多留意,及早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進行體位篩檢與體重控制,並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對於減少成年慢性病有關鍵性的影響。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兒童及青少年過重與肥胖公認且常用的衡量標準,其定義為等於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再依其年齡、性別不同,可參照表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列數值判定。如果該值界於該年齡層同性別85到95百分位者,稱之過重;如果該值大於或等於該年齡層同性別95百分位者,稱之肥胖。
要如何減重呢?由於兒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與學校、家庭緊密結合,父母、師長若能聯合協助體重控制,幫忙兒童與青少年建立正確的生活飲食習慣並持之以恆,減重成功機會大增。在身體活動方面,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國民健康署鼓勵運動生活化,例如:善用大眾交通工具、爬樓梯代替搭電梯、飯後遛狗散步等,不知不覺消耗多餘熱量。在吃的方面,網路上有各種減重飲食建議,嚴格的熱量限制、只攝食某些食物及太快的減重速度,並不適合正在生長發育的兒童、青少年,這個階段需要大量的鐵質、鈣質和蛋白質的營養,過分節食會影響骨骼肌肉的發育甚至智力的發展。
另外,吃早餐很重要,是喚醒大腦及身體的重要時鐘,要吃的好更要吃得對,建議非精緻類碳水化合物及優質蛋白質為組合的早餐,如果有蔬果就更均衡了,例如:全麥里肌蔬食三明治或御飯糰,加茶葉蛋,配上鮮奶或低糖高纖豆漿。在生活作息方面,常熬夜吃宵夜、長時間用電腦、常喝含糖飲料、常隨手吃零食、吃飯食量驚人、常看電視或滑手機、較少上體育課、睡眠時間不長、放學後很少外出、不愛身體活動,這些生活習慣都很容易造成肥胖。若要成功減重,遠離這些壞習慣是不二法門,當然家庭和學校環境共同來配合,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大里仁愛醫院針對兒童及青少年減重,有提供專業營養師諮詢門診(需自費100元),若已出現肥胖相關疾病,建議掛減重及體重管理特診或是家醫科門診、小兒科門診(健保給付),與專科醫師討論積極的生活型態調整,以及藥物介入治療。在社區與學校不定時會舉辦健康講座活動,亦可透過這些肥胖防治、健康飲食、營養保健、運動生活等相關衛教課程,宣導正確生活習慣,以培養兒童及青少年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以增進往後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