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白內障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眼疾,所謂白內障是指眼睛的水晶體由透明逐漸變成混濁,使得光線不易透過,它是引起視力模糊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隨著人口老化趨勢,老年性白內障的人數不斷地增加,而藥物治療只能暫時控制病情惡化,並不能完全治好白內障。要改善白內障視力模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受白內障手術。
目前白內障手術方式大多是採用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術,手術的成功率很高,大約95%以上的白內障病人在接受手術後,視力均有明顯的改善。手術過程會將眼角膜的邊緣切開一個大約2至3 mm的小切口,然後用超音波探頭伸入眼球前房,將混濁的白內障乳化後吸出來,再將軟性摺疊式人工水晶體注入眼球內,替代原本的水晶體,來達到改善屈光的作用。
雖然大部分的病人在手術後都有良好的視力,但是仍然會有一部分的人抱怨術後視力不甚滿意,這會是什麼原因呢?第一個因素是白內障患者本身眼睛的條件是否只是單純的白內障,還是同時存在其他眼部病變,例如乾眼症、眼角膜發炎、眼角膜混濁、水晶體韌帶不穩或移位、玻璃體混濁、視網膜病變、黃斑部退化、青光眼或視神經萎縮等狀況。在這些情況下,即使白內障手術很成功,視力改善幅度仍然有限。第二個因素是手術醫師的技術,因為白內障手術是顯微手術,需要極精細的技巧,來完成準確的手術步驟,這方面則建議打算要接受手術的病患去詢問、打聽,找位技術純熟、經驗豐富的眼科醫師來為自己的眼睛進行手術。第三個因素是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人工水晶體的功用是改善眼球的屈光狀態,當白內障移除後,必須裝入正確度數的人工水晶體才能使焦距正確、視力清晰。所以手術前的檢查非常重要,包含人工水晶體度數的測量與計算,使手術後能達到預期的屈光目標值。
人工水晶體有很多種類,有些是健保全額給付的,有些是需要自負差額的,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為透明球面,有各種球面度數,可以順便改善白內障術前的近視或遠視,又可分為硬式、軟式、單片式或3片式等不同設計。雖然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有好幾種類型,但健保署給付給醫療院所的金額是固定的,因此選用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仍需要與手術醫師討論使用哪種類型的人工水晶體比較適合自己的需求。如果民眾選擇特殊功能的人工水晶體,必須自費付水晶體的差額,而這些具有不同特殊功能的人工水晶體,可分為黃色人工水晶體(可以抗藍光)、非球面光學設計(減少球面像差、加強視覺敏銳度)、矯正散光設計(可矯正眼角膜散光度數,降低對散光眼鏡的依賴)、多焦點抗老花設計(提供遠距離與近距離視力,降低對老花眼鏡的依賴),而價格也依其功能性有所不同。但是沒有一款人工水晶體是完美無瑕的,例如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對於看遠的清晰度比單焦點人工水晶體稍微降低,且部分患者術後會抱怨在夜間看到燈光時有眩光產生。
有些患者或家屬誤以為人工水晶體選擇價格最昂貴的最好,事實上並不見得完全正確,應該要依照自己的狀況與需求來選擇最適合的人工水晶體。例如有些患者的工作性質對視覺品質要求很高,需要非常良好的視覺對比度,就不建議使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而是使用單焦點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術後再搭配漸進多焦的眼鏡使用,目前健保給付的一般功能人工水晶體已可達到與自費人工水晶體相同的品質與材質,若是患者沒有特殊功能之需求,植入一般人工水晶體也是可以達到不錯的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