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核心肌群訓練日益熱門,但大多數人不太了解甚麼是核心肌群?訓練核心肌群有何好處?那到底該如何訓練呢?
認識媽媽手
媽媽手又稱狄魁文氏症候群(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學術名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是指大拇指靠近手腕側邊的伸拇短肌腱(EPB)與外展姆長肌腱(APL)腱鞘的滑膜內層發炎而造成狹窄。
位於手腕肌腱處外表有一層滑膜,在滑膜與肌腱間有一些潤滑用的滑液,這些滑液的功能是減少肌腱活動時的摩擦。若手腕過度使用,滑膜就會因發炎而縮緊。滑液就無法適時發揮作用,影響肌腱自由移滑時的動作。

在臨床上常常可聽到患者抱怨手腕位置疼痛,甚至無法使力,有時疼痛感甚至會影響到前臂。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有關於拇指和其他手指的動作時,都會造成手腕疼痛,例如:緊握拳頭、扭轉瓶蓋、提重物、扭毛巾等。嚴重時可能會影響拇指的靈活度,像是握筆、綁鞋帶、縫衣服、穿針、扣扣子等動作,也都會引起劇烈疼痛。甚至可能造成拇指僵硬、無法移動。
預防勝於治療
常聽到患者說『生活還是要過,怎麼可能休息!』所以我們應該學著去調整生活的方式或利用輔具來減少拇指的負擔。
在進行工作與日常活動時,該如何去使用放鬆的拇指與雙手呢?
1.扭毛巾應該使用整隻手臂翻轉,避免用手腕出力。
2.使用手機時,一手拿手機,用另一手食指水平移動滑觸控螢幕,不可用單手滑。
3.避免用拇指出力捏任何物品,例如應該用雙手托住盤子,而不是單手捏住盤子。
4.使用整隻手臂來抱嬰兒,避免使用虎口撐住小孩,盡可能五指併攏,手掌、手腕成一水平。
遇到媽媽手不用怕,跟著一起做
對於急性期的媽媽手症狀,最重要的是休息!此時醫師通常會給予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物,並配合物理治療(電療、超音波),以及配戴職能治療師製作的手部護具(splint)來保護手腕,將手腕和拇指的姿勢固定,以減少病人手部的動作,避免手腕肌腱過度勞動。
另外,除了第一時間適度休息,可以進行一些放鬆、伸展手部肌肉的伸展運動,對舒緩、降低腕部、手指不適也是不錯的方式。但必須注意活動是以漸進式的方式進行,如果過程中過於疼痛就必須暫停。
以下有兩個伸展運動,可以舒緩媽媽手的疼痛,大家可以一起做做看:
《大拇指肌肉伸展運動》
把手放在身體前方,手肘伸直,拇指朝上,接著用其他四指將大姆指包住, 手腕緩慢朝下移動,直到手感到緊的程度,維持此動作。一天 3 次,一次 10下,一下停留 10 秒鐘。
《手腕、手指屈肌伸展運動》
把手放在身體的前方,手肘伸直,手掌朝天花板。另一隻手抓住患側手指處,往地板的方向拉緊。會感覺到前臂的內側(小指側)有緊緊的感覺,再慢慢回到原位。一天 3 次,一次 10 下,一下停留 10 秒鐘。
當伸展運動已無不舒服的不適感,就可以進一步進行肌力訓練,來預防媽媽手復發:
《大拇指外展肌阻力運動》
將橡皮筋套在拇指和其他手指上,慢慢張開拇指以感到橡皮圈的張力,盡可能打開與食指呈現直角,再慢慢回到原位。一天 3 次,一次 10 下,一下停留 10 秒鐘。
貼心小叮嚀
進行手部運動時,應在不產生疼痛的前提下進行,並謹記「緩慢、輕柔」2 大原則。若媽媽手症狀在適度休息後仍未見改善,不僅疼痛難耐,更伴隨有腫脹無力的現象,應立即尋求復健科醫師協助喔!
誠心提醒您,詳細的資訊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歡迎您與我們的醫師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