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提到「養生」,很多人心裡一定會認為「養生是老年人在做的事吧!」、「我又沒病,養什麼生啊!」。然而,養生的方法與目的,在古代的《黃帝內經》中已經有所記載,例如:「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就能「盡終其天年」,「智者之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人體必須順應四時自然變化而養生,從而加強人體適應季節與氣候變化的能力,以確保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可見養生不是老人的專利。天氣漸漸轉涼,以下就先介紹秋冬的養生原則。
一、秋季養生秋季的氣候是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稍有不慎,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由於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相適應,體內陰陽雙方也隨之發生改變。因此,秋季養生在對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等方面進行調攝時,應注重一個「和」字。
自「立秋」節氣以後,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寒露過後,北方冷空氣會不斷入侵,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加強禦寒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的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如果到了深秋時節,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若不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很多舊有的疾病容易復發,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心腦血管病等等。
因此秋天要防燥養陰,其養生離不開潤燥、暖體、養肺、益氣。在飲食方面,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因為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剋肺金。」從食物屬性解釋,五味之中,辛屬於肺,酸屬於肝,少吃辛,要少食辣椒等耗氣辛辣之品,以免加重燥氣。多吃酸性食物諸如:菠菜、茄子、山楂、蘋果、葡萄、石榴、楊桃、檸檬、柚子、柿、柑桔等可以強肝木。秋天要少吃生菜沙拉等涼性食物,不適合吃太多陰寒食物,尤其應避免瓜果,因為秋瓜壞肚,易損脾胃陽氣。
二、冬季養生從中醫角度來看,腎是人體生命之源。腎中的精氣為機體生命活動之本,腎關係人的生長、發育與衰老,老年人往往都有腎虛徵象。久病之人也常見腎虛,即所謂的「久病窮必及腎」。《黃帝內經‧素問》指出:「秋涼冬寒,陽氣漸衰。」冬季養生基本的原則仍然是《黃帝內經》中的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天萬物斂藏,我們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用藥則以滋陰藥來補益陰氣,而以上原則主要是從強化腎的功能著手。所以,一切有關補益腎臟、強化腎臟、養護腎臟的養生方法,也就是中老年人冬季養生的主要內容和第一選擇。
就飲食而言,凡性溫或有補腎作用的食物,均在首選之列。雜糧類:如紫米、燕麥、黑豆、黑芝麻;蔬菜類:如萵苣、韭菜、香姑;果品類:如桂圓、荔枝、紅棗、核桃、栗子等。多吃這類食物,就在於它們均為性溫,多為冬令滋補良品,且驅散寒冷,溫腎而增加體熱。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海帶、紫菜等,五色之中屬黑,於五行中屬水,走腎經,多吃這類食物有明顯補腎作用。
此外,冬季固然寒冷,但人們穿衣多、住房暖、活動少,飲食所含熱量偏高,體內容易積熱,故冬季也會時有肺火顯盛的現象。對此,不妨再適當吃一點屬性偏涼的食物,如白蘿蔔、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筍、香蕉、生梨、蘋果。這樣,既能補不足,又可清有餘。
綜合以上論點,簡單而言,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空氣乾燥,抵抗力減弱,易出現肺臟病變,不少體質較差的人出現咳嗽、痰多、氣喘、胸痛等症狀。秋天養生防病的關鍵是養肺,多食白色食物大有裨益。冬天,萬物收藏蟄存,人體血液循環減慢。人體收斂潛藏,休養生息,應以補腎為要,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和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