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多個國家開放免簽、打工渡假,以及廉價航空的興起。出國旅遊、遊學留學、跨國工作等活動變得相當普遍,國人也愈來愈重視休閒旅遊這一塊。旅遊可以增廣見聞、讓身心得到放鬆和休息,而同時和出境旅遊相關的健康議題,也日漸受到重視。
說到旅行前後的醫療諮詢,大多數的人想到的,或許就是出門前找家庭醫師開點感冒、腸胃常備藥。但其實旅遊醫學所囊括的,可不只有這些。它包括了旅行前的準備、預防和諮詢;旅行中因為環境的變化產生的疾病,以及旅行後的追蹤。這些都是旅遊醫學的範疇,以下就為各位一一介紹。
旅行前:諮詢與預防
在旅行的過程中,人們離開了自己原本的居住地,前往一個不熟悉的國度,接觸到平常沒經歷過的食物、氣候、以及潛在的傳染病。作息和活動的強度也和平常不一樣,所以俗話說的「水土不服」,的確會發生。以流行病的三要素來看:宿主(旅行者)、環境(旅行的地點)、致病原(當地的流行病、從事特殊活動),可發現哪些情況下,旅行者生病的風險會增加,必須採取預防措施。當您的旅行計畫包含以下項目時,您可能會需要行前的醫療諮詢-
- 旅行者:高齡者、嬰幼兒、懷孕或預計懷孕的婦女、有慢性病或重大手術病史、正在服用慢性病藥物者。
- 旅行地點:極端氣候的地區(高山、沙漠、極地)、環境衛生較落後的地區、正有某些傳染病流行的地區。
- 旅行目的:從事極限活動、接觸動物或病患、接受醫療行為。
透過旅行前的醫療諮詢,您將會和您的醫師討論是否需要以下措施,以維持旅行期間的身體健康。
- 疫苗注射:接受疫苗接種以應付當地的傳染病,例如入境中南美洲、非洲,海關會要求施打黃熱病疫苗;入境非洲、中東等地需要注射流行性腦膜炎疫苗。或是到中國、東南亞、印度的鄉村前注射A型肝炎疫苗等。如果是到國外就學、工作,某些國家會要求出示曾經施打MMR(麻疹、水痘、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和10年內施打TdAP(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疫苗的紀錄。
- 預防性投藥:前往瘧疾流行地區,如非洲、印度,會建議服用預防性的抗瘧疾藥物以免遭到瘧原蟲的感染。或是開立某些常備用藥以預防旅行途中的呼吸道、泌尿道、腸胃道感染等疾病。另外,前往高海拔地區登山前,也可請醫師開立預防高山症的用藥。
- 調整目前用藥:如果您目前有在服用長期藥物,或注射胰島素,可以向醫師請教是否必須因旅行中的飲食差異和時差,調整服藥、注射的時間和劑量。攜帶某些管制藥物,或大量藥物時,可能必須請醫師開立處方箋和診斷書,以免藥品被海關沒收。
- 討論行程與避免前往危險地區:關於各個國家目前流行的疾病和疫區,可參照疾管署網頁,對於當中列為橘色、紅色警戒的地區,非必要應暫緩前往或取消行程。
旅行中:
- 個人藥品應該保管妥當,並分散於托運和隨身行李中,以免遺失或損壞。同時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島素不可置於飛機托運行李內,因低溫低壓的貨艙會令胰島素結凍而失效。
- 規劃行程時,應確認當地的急難救助電話、提供外國人醫療服務的診所、醫院等相關資訊。並儘可能準備翻譯工具,讓當地醫師瞭解您的病史與現在病況。要求醫院開立英文診斷書,並妥善保存相關文件如處方箋、收據,供請領保險使用。
- 不購買、不服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藥物。避免未經保護的性行為、避免接受未經認可、非使用抛棄式或經妥善消毒器材的侵入性處置和治療,如刺青、穿環、針灸、輸血、手術。
- 避免前往疾病流行的疫區,或人潮聚集之處。如果必須前往,建議戴口罩、勤洗手,不生食生飲。
旅行後:
自旅行地區歸國後二週以內,如果發現有發燒、嘔吐、腹瀉、腹痛、皮膚出疹、黃疸、週期性發冷發熱、淋巴腺腫脹、骨頭關節酸痛、肌肉痛等症狀。您可能於國外旅行時罹患傳染病,此時應儘速就醫,並詳細向醫師告知旅遊地區、接觸史及經過情形,以供醫師診斷參考。
更多旅遊醫學相關資訊與世界各地即時疫情,可上衛福部疾管署網站http://www.cdc.gov.tw/「國際旅遊與健康」查詢,或撥打防疫專線1922,或於筆者的家庭醫學科門診時間洽詢。
.png)
旅行,是為了讓人的生活更豐富,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快樂出門,平安回家,避免在旅行中的傷病,是我們的期待。出門前早一步做好準備,提前進行旅遊健康諮詢,可以讓您的旅行更平安順利,沒有負擔。
誠心提醒您,詳細的資訊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歡迎您與我們的醫師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