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四項與代謝症候群相關,其中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就是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等「三高」。代謝症候群不是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集合,包括腹部肥胖、高血糖(或空腹血糖偏高、葡萄糖耐受不良)、高血壓(或血壓偏高但未達高血壓診斷標準)、血脂異常(包含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偏高、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等)等一群代謝危險因子群聚現象,為了方便記住,又稱「一粗、二高、血脂異常」。雖然這些數值都還沒有達到慢性病的標準,但是代謝症候群是屬慢性疾病發生前的警訊。
台灣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5.6%,男生為17.1%,女生為13.5%,且隨著年齡越大,盛行率亦有越高的趨勢。在60歲年齡層之前男性盛行率比女性高,但65歲之後則女性有明顯較高的趨勢,可能的原因和女性進入更年期體內荷爾蒙改變有相關。只要有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中的任一高,就必須同時留意罹患其他二高的可能性,因為三高之間的關聯猶如三胞胎密切相關。衛福部國健署一份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盛行率調查指出,約20至60%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合併血脂異常的機會也有50%左右;而血膽固醇值愈高,得到冠狀動脈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愈高;40歲以上的中年人罹患此三高的比例相對提高。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
20歲以上成人,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有1項的稱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有3項(含)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1)腹部肥胖:男性腰圍 90 公分( 35吋半)以上、女性腰圍 80 公分( 31吋半)以上。(2)高血壓:收縮血壓 140 mmHg 以上或舒張血壓 90 mmHg 以上。(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 100 mg/dL 以上。(4)偏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低於 40 mg/dL、女性低於 50 mg/dL。(5)高三酸甘油酯血症:150 mg/dL 以上。
造成代謝症候群的原因
- 家族遺傳:佔20%,尤其是家族中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人,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比率要比一般人高。
- 不良的生活型態:佔50%,如長期食用低纖維、高糖、高油、高鹽飲食習慣的人或長期過度飲酒則易造成腹部肥胖;長期吸菸者,發生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是不吸菸者的1.5倍;心理壓力大則導致內分泌失調,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腰圍過大之腹部肥胖,代表著內臟脂肪堆積過多。研究指出,內臟脂肪較皮下脂肪活躍,且內臟脂肪比皮下脂肪在心血管疾病之影響更有關係。內臟脂肪的活性大,會釋放出游離脂肪酸,產生胰島素阻抗作用,引起代謝異常,進而造成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聚集。什麼是胰島素阻抗?當細胞或組織對胰島素產生對抗,使得胰島素敏感度降低,胰島素在週邊組織或細胞無法發揮作用,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此時胰臟會代償性的產生更多胰島素來幫助血糖降低,造成高胰島素血症,進而發生第2型糖尿病及血壓升高、血脂異常等情形。
正確測量腰圍的方法
- 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 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之中間點,同時注意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並緊貼而不擠壓皮膚。
- 維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判讀方法若腰圍:男≧90公分、女≧80公分時,表示「腹部肥胖」。
五大絕招預防代謝症候群
- 健康的吃:盡量選擇「三高一低」的飲食,即「低糖、低油、低鹽、高纖」。多吃蔬菜,適量攝取水果,若外食則盡量少選擇加工和油炸的食物,可選擇蒸、煮、涼拌、川燙類的食物,肉類方面則儘量以白肉取代紅肉。
- 多運動:能站就不要坐,要活就要動,運動一分鐘,多活四分鐘。盡量達到每天有30分鐘的中強度體能運動,如騎腳踏車、快走、走樓梯、爬山等。
- 定期健康檢查:根據國健局的研究發現:四十歲以上民眾約有四分之一不知道全民健保有提供四十歲以上民眾免費健康檢查,而知道的民眾也僅有一半曾利用過這項服務。要提醒大家,定期的健康檢查是絕對必要的,不論在健保給付的成人定期健檢或自費健檢中,代謝症候群的指標都是最基本的檢查項目。大家要熟悉代謝症候群的五大指標,任一項指標有異常,就應該篩檢其他四項指標。如有異常,一定要尋求醫療協助,並配合醫囑治療,才能避免相關的併發症,擁有健康及有品質的生活!
- 不吸煙、少喝酒
- 正面積極處理生活壓力:建議培養個人興趣來放鬆自己。
現代人的壽命比以前延長許多,但慢性病的比例也增加許多,尤其有代謝症候群者將來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疾病機率高很多,所幸代謝症候群是可以預防的,重要的是要及早改善運用五大絕招,來避免疾病的發生。
誠心提醒您,詳細的資訊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歡迎您與我們的醫師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