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帶狀疱疹台語俗稱「皮蛇」、「飛蛇」、或「蛇纏腰」,鄉下老一輩盛傳「生皮蛇要斬蛇頭」,所以發病時常常尋求民俗療法斬蛇頭、敷草藥,若忽略了傷口的消毒與照護,續發性的細菌感染或帶狀疱疹併發症往往會使病情惡化。以現代醫學的觀點而言,帶狀疱疹已被證實是名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微生物感染,大多經由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對症下藥即可。孩童第一次感染這種病毒時會長水痘,俗稱「出水珠」,痊癒之後多數人終生免疫,但部份病毒可能躲在神經節內,等著身體虛弱時伺機而動;當再次長出皮疹、水疱時,醫學上就稱為帶狀疱疹。
聽說蛇纏腰一圈那個人就會死?由於病毒潛伏在背根神經處,因此發作時會沿著神經分佈的皮節長出皮疹與水疱,「帶狀」即是形容這個特徵;一條神經只管身體的左或右半邊皮節,所以水疱會呈單側性分佈。發病的部位以胸部最多佔了50%~60%,臉部其次佔了約20%,腰薦部10%~20%,四肢很少發生帶狀疱疹。其中以臉部三叉神經與薦椎神經的侵犯最為嚴重,前者可能導致疱疹性結膜炎、甚至引起失明,後者則可能影響排泄或性功能。老一輩的人常說皮蛇繞身一圈則死,其實也非無稽之談,因為一般人得帶狀疱疹只侵犯單側,只有在抵抗力很弱的患者如癌症末期、免疫不全的患者才會兩側同時侵犯,這類的族群當然死亡率相對高。
我會不會得帶狀疱疹?怎麼辦?對得過水痘的族群來說,終生得帶狀疱疹的機率是10%~30%,疾病發生率與嚴重度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一半以上的患者年齡大於60歲,住院率也大為增加。帶狀疱疹發作時可就醫接受藥物治療,侵犯頭頸部、會陰或嚴重併發症的病人甚至可能需住院接受抗病毒藥物注射治療。近期有帶狀疱疹的活性減毒疫苗已證實可應用在50歲以上民眾,預防帶狀疱疹與其併發症,包括疱疹後神經痛。帶狀疱疹是水痘疫苗效價的14倍,預防帶狀疱疹的效果對50~69歲的族群約為60%~70%,70歲以上老人效果減低,但仍具預防疱疹後神經痛的能力,因此施打還是有好處。需注意的是,不論藥物治療或是疫苗接種,都有禁忌症與可能的副作用,應在專業醫師的評估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