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最近被會診了一位病人,在與家屬會談過程中被問到:我的先生是不是沒希望了?不能再做治療嗎?不到最後我不願意放手,我無法接受你們所說的生命只剩下幾週,他還那麼年輕…太太哭著說,此時的我安靜的陪著太太,任其宣洩情緒。哭泣可以宣洩家屬的壓力、痛苦與無奈,但太太不放棄的要先生接受各種治療,希望有好轉的一天。與病人會談表示我已經做好準備,但是我太太一直不願意接受疾病末期,有好多好多的話想與太太、小孩說,但是家人的反應讓我只能把想說的話一直放在心中。最後病人還是帶著遺憾走了,想說的話一句都沒說…。另一位病人則是不知病情,女兒淚眼汪汪的說:我不知道該如何跟爸爸開口說診斷及病情,怕他會無法承受,因為他是如此的熱愛生命,很怕爸爸問起病情,不知該如何回答,你可以教教我該怎麼辦嗎?
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每個人都會遇到人生的終點,但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死亡」總是個禁忌的話題,「它」常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彷彿不去談論它,它就不會發生,或者它會自然的發生,也會自然的結束。
我們怎麼說「它」~往生、離世、上天堂?
我們怎麼面對「它」~拒絕、恐懼、討價還價?
生命的終點沒有對與錯,也沒有好與壞,只有選擇,
重要的是需要思索、準備、練習和抉擇。
安寧療護不是放棄;而是一種選擇
什麼是安寧療護當末期病人對積極治療無明顯成效時,可考慮接受安寧療護。希望以『尊重生命』態度,由專業的醫療態度,提供有品質的緩和醫療,緩解病人各種不適症狀,同時也注重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的需求,希望透過多元化的照顧,陪伴病人及家屬走過這辛苦的過程。安寧療護經常被誤認為是對治療的放棄,對病人生命的放棄,然而站在維持生命尊嚴的立場,安寧療護應該是一種選擇的權利,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避免無效醫療及徒增痛苦。
爲什麼要做安寧療護思考病人生病時的受苦及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做考量,安寧療護不只限於照顧末期病人,而是從罹患疾病的人開始,就應該提供緩和醫療的理念。末期病人所需要的並非增加痛苦的侵入性治療,而是能減輕痛苦、提升生活品質,提供病人最後人生階段的照顧,仍能有尊嚴的安然逝去;而家屬也能逐步調適失去至親的哀傷,重新適應新生活。
什麼樣的人能接受安寧療護服務爲落實對末期病人的照顧,目前國內安寧療護範圍包括除了癌症病人、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人〉之外,還有包括八大非癌疾病,如:1.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失智症);2.其他大腦變質(嚴重神經疾病如嚴重中風、嚴重腦傷等退化性疾病的末期);3.心臟衰竭;4.慢性氣道阻塞疾病(慢性阻塞性疾病);5.肺部其他疾病;6.慢性肝病及肝硬化;7.急性腎衰竭;8.慢性腎衰竭。
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病人是有條件的「全力搶救」的觀念,也是社會大眾所能接受的。病人的生命若經由醫師全力搶救而能生存下來,當然是盡全力搶救;但是當病人已達生命最終點時,是否要盡力搶救?如果如此大陣仗的「全力搶救」並無法避免死亡,只是將所剩的日子、貧乏的生活品質再加以無情的摧殘,這樣忍心嗎?
面對生命的終點,「善終」是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最期盼的結果。容易嗎?容易!「只要肯說肯做」;不容易嗎?還真不容易,經常來不及說、來不及做。臨終時刻,親情的淚水,涓涓訴說著彼此的愛戀,無論準備好與否,家人總得放手,但放手並非放棄,而是將這輩子的愛轉化成為祝福、感恩與思念。
人生有四道:道愛、道謝、道歉和道別!這些,是需要有心、又要有時間去完成的。你是否曾遺憾來不及對所愛的人說:謝謝你,我愛妳!你是否有未說出口的:對不起,請原諒我!
如果摯愛的人在生命旅程的最後一段,你認為何種照顧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