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資料,意外傷害是台灣地區65歲以上人口的第七大死因,而65歲以上老人又是跌倒死亡的最高危險群(51%),跌倒者較非跌倒者,更容易住院、住進護理之家、求醫,在日常生活均有許多障礙,甚至死亡。據統計,65歲以上老人在一年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發生跌倒,隨著台灣人口漸漸高齡化,老人跌倒問題更是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
一、跌倒三階段
第一階段:平衡受到干擾
第二階段:身體向下倒
第三階段:撞擊地面
上述這三階段相信每個人均經歷過,對年輕健康的人可能覺得根本沒什麼大不了,但對老年人來說,跌倒後容易造成骨折、頭部外傷甚或腦內出血等傷害,比年輕人更容易造成臥床而失能。
二、老年人跌倒的原因
- 內在因素:隨著年紀身體機能退化,姿態控制、骨骼肌肉、神經、感覺、認知等功能的退化,造成肌力、平衡及步行能力顯著變差;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等加重跌倒後傷害的程度;內科疾病、服用藥物等的影響。
- 外在因素:環境、衣著、意外傷害等。
三、跌倒危險因子
- 環境因素:光線不佳、地面濕滑、有障礙物、缺乏扶手或移位輔具等安全設施。
- 個人因素:年紀較大、視力不佳、平衡較差或步態不穩、膝關節炎、心血管疾病、姿勢性低血壓、腦中風或失智症、心理或精神狀態、服用藥物(如抗高血壓藥、抗憂鬱藥物、鎮靜劑等)引起的頭暈。
- 危險動作:移位、轉身、上下樓梯、有失能狀況而作移位轉身的動作時。
四、如何有效預防老人跌倒?
除了了解跌倒危險因子外,針對原因才能有效預防:
- 排除環境中的危險因子
- 適當照明:於其活動範圍內保持適當亮度的照明,可於門檻、階梯處裝置感應式照明燈,電燈開關處須有足夠識別照明,避免來自光亮地板或家具的反光,光線不可太過刺眼。
- 淨空動線:空間規劃越簡單越好,清空動線上的障礙物(小地毯、門檻、電線、家具等)。
- 室內標示明顯:當障礙物無法移除時就加上明顯標示,善用顏色標示(顏色比文字好)。
- 地板須防滑:起居室可鋪設摩擦力大的粗糙面的塑膠地磚、於容易跌倒的地方加裝防滑條(如浴室、樓梯、下床處)
- 裝設穩固的扶手:扶手高度約離地70~90公分,跌倒時可及時抓握住扶手、減緩跌落的衝力、降低傷害。
- 貼心的浴室:止滑的地面和必要的扶手,盡量不要使用浴缸、減少因進出浴缸時單腳抬高而跌倒。
- 友善的樓梯:裝設扶手兩側距離不超過1公尺,階梯地板花色一定要單純、階高面與階梯面採鮮明色與暗色系增加對比,階面寬度約25~30公分,階梯高度不超過15公分。
- 合適的家具:太低太軟的沙發不適合老人,椅子須有扶手,家具需固定良好,家具尖銳處須裝上防撞條或泡棉。
- 合身的衣著:衣褲不可過長或過寬,合腳且具防滑的鞋子。
- 適當的室溫:溫度太低會延長反應時間,增加跌倒發生,老人居處室溫不可低於攝氏24度。
- 安全的用藥:有些藥物可能有眼花頭昏的副作用,如:降血壓藥、鎮靜劑、安眠藥、肌肉鬆弛劑、利尿劑、感冒藥,服用藥物後須多休息並放慢腳步。
- 運動可以強化平衡反應能力:平衡訓練、走路、阻力運動及重心轉移的複合運動有助於降低跌倒的發生,如練習太極拳等;在安全的環境運動,定時、定量,盡量每週3~6天。
- 維持關節靈敏度的運動:大關節運動、拉筋運動,如肩、髖及踝關節;關節運動須慢慢來、輕輕做、以不痛為原則,練習一段時間後再逐漸增加動作幅度。
- 增強腿部肌力的運動:下肢肌力要多鍛鍊,如坐椅子抬腿、直抬腿運動、單腿上舉、單腿側舉、單腿後舉運動等,另外如水中慢走、健走等也可增強下肢肌力。
誠心提醒您,詳細的資訊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歡迎您與我們的醫師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