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根據衛生署統計發現,台灣國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近年來均呈現逐年增加的情形,目前國人對健康日益重視,因平均壽命延長及大家對生活品質提昇,所以愈來愈多的民眾非常關心攝護腺癌這個議題。攝護腺癌好發年齡60~75歲之間,假如能早期診斷出攝護腺癌,五年存活率可達70%左右。
護腺癌發生的原因不明,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
早期的攝護腺癌通常沒有任何症狀。當攝護腺癌的症狀發生時,會有類似下泌尿道阻塞的症狀,例如:頻尿或解尿困難。嚴重者可能出現急性尿瀦留、血尿、尿失禁。骨轉移時會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貧血、脊髓壓迫導致下肢癱瘓。
當懷疑任何與攝護腺癌相關的症狀時,醫師會仔細詢問患者的過去病史並做一些身體檢查,目前肛門指診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簡稱 DRE) 與攝護腺特定抗原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簡稱PSA) 檢查是目前公認最佳早期偵測攝護腺癌的診斷工具。美國泌尿科醫學會、美國癌症學會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接受例行的肛門指診和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查,但家族中有攝護腺癌病例者,應該提早在45歲就開始進行每年一次的檢查。
攝護腺癌,一般可分為四期:
手術治療:一般若局部的攝護腺癌,其手術後的結果通常較好,較適於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另外建議適合手術之病患,其預期餘命應大於十年。病患須要有良好的身體狀況且沒有嚴重之心肺疾病,才適於施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
禁忌症:
術後照顧儘早下床活動,引流管於引流量少時拔除。術後約一至二週時,得做膀胱攝影,若無尿液滲漏情形,則拔除導尿管。
手術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尿失禁、出血過多、陽萎、傷口感染、排尿困難、腸穿孔。
放射治療: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對於廣泛性攝護腺癌患者,放射線治療可能用來減輕疼痛或其它問題。一般而言,開刀及放射治療之療效相當接近。 賀爾蒙治療:癌灶轉移到骨骼或其它部位時,通常以賀爾蒙治療為主。賀爾蒙治 療包括睪丸切除,或使用抗雄性素作用之各種藥物。
化學治療:一旦賀爾蒙治療失敗,再考慮做化學治療,但療效較差。
當患者被診斷為癌症時,通常會非常的震驚害怕,而不知所措。因此當患者與醫師討論時,如果家人能在旁陪伴並一起參與討論是非常好的支持。所有攝護腺癌患者在治療後定期追蹤檢查是很重要的。目前的醫療進步,只要與您的醫師好好配合定期檢查追蹤,相信會有很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