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較常發生於65歲以上的長者,症狀可能以癡呆、步態不穩、尿失禁表現。這些現象和一些退化性的疾病的症狀有相似之處,例如,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造成的癡呆現象,但是常壓性水腦症不像這類退化性疾患目前只能用藥物減緩病情, 而是可以用手術的方式大幅度地改善癡呆的狀況。 甚至有一些患者的水腦症是以老年後人格逐漸發生異常來表現,在確定診斷之後,接受手術後,被誤以為的躁鬱症也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常壓性水腦症造成的步態不穩常以小碎步,腳像黏在地板上無法起步來表現,這和巴金森氏症造成的症狀相當相像,如果病人長期服用巴金森氏症藥物仍沒有改善,就要想到是不是也有可能是常壓性水腦症造成。
台灣社會結構日趨高齡,癡呆症變成全民都可能遇到的問題。如果家裡的長者不幸遇到這樣的問題, 整個住家的生活環境和每個成員的生活習慣常規都要一起加以調整,其中所投入的人力、時間及金錢成本只有遇到問題的家屬才能了解到有多龐大。 看著長著的心智心靈逐漸變退化,甚至變成另外一個人則更是一大折磨。但是倘若有部分的患者經過診斷是常壓性水腦症,那就可以用手術的方式解決。所以如果遇到這類問題,不妨詢問神經內外科的醫師。
水腦手術的目的都是在解決腦脊髓液生成和吸收不平衡所造成的問題。最常見的方式是在腦室和腹膜腔搭起一個引流系統,中繼以壓力閥設定壓力。但是也有患者因為腹膜腔沾黏的問題而改將腦脊髓液引流至心臟,或是肺肋膜腔。定壓式的壓力閥有數種壓力可供手術醫師選擇。但是人不是機器,腦的壓力不一定為常壓,所以使用定壓式壓力閥可能會遇到引流不足或是過度引流的問題。遇到這兩類狀況,如果人體不能順利代償,就只能再接受一次手術更換壓力閥。國內目前有可調整壓力的壓力閥可供選擇,可以免除再次手術,但是需要自費。要注意的是:不管選擇定壓的壓力閥, 或是可以調整壓力的壓力閥,可能發生併發症如感染或是管路阻塞的機率是一樣的。 2016年三月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發表的期刊表示:無特殊病因的腦高壓病人接受腦室腹膜腔引流管手術可以經由新的科技來幫忙提升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其所謂新的科技即為術中電腦斷層或是神經導航系統。神經導航系統目前在台灣醫學中心的神經外科手術中已經相當普遍,仁愛醫院於2016年引進最新版本的神經導航系統,希望能夠輔助微創手術,讓精密的腦科手術更加的精準。水腦症病人的腦室較大,但是還是可以經由神經導航系統增加精準度和安全性。
以上手術方式已經相當成熟,但是不可諱言的是,這類處理方式畢竟還是需要將頭骨鑽一個小洞,將引流管置入腦室。有很少的比例還是可能腦出血或癲癇。近幾年來,不用開腦的引流手術(由脊椎引流至腹膜腔)的手術也開始蔚為流行,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另外一方面可以免除開腦的併發症,不啻為一個安全的選項。惟有退化性腰椎疾患需要或是已經手術的病人較不適合接受此裝置。
常壓性水腦症造成的癡呆、步態不穩、尿失禁可以經由手術方式改善。如果有類似的症狀,不應坐困愁城,建議提早向神經內外科醫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