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我們一般談及的胰臟癌,常指的為胰臟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因為它佔了胰臟原發惡性腫瘤大約九成以上的發生率在許多的惡性腫瘤之中,胰臟癌一直令人聞之色變,實因長久以來它的治療成效一直令人失望。
對於患者而言,往往一旦被診斷出來時已是病入膏肓,在美國近幾年來,它每年新診斷的人數幾乎就等於每年因胰臟癌死亡的人數,得以治癒者微乎其微,其中原因不外乎在胰臟癌的生長過程當中,缺乏能夠讓人早期警覺的專一症狀。
倘若回顧可能的變化,常是如食慾漸差、不明腹痛或合併背痛,體重漸減等難以短期內令人摸清頭緒,此外也可能有如脂肪痢或黃膽等較為特別的表徵,須由專家詳查診斷,其他像血糖不穩,甚而出現新診斷糖尿病都可以是疾病的早期表現,很可惜的是鮮少會因這些不適而直接聯結到胰臟惡性腫瘤,另一方面而言,以一般的臨床檢查,實在難以讓胰臟癌現出原形,原因是胰臟位於後腹腔,有胃及橫結腸等含氣器官阻礙於前方,且無一般內視鏡可直視,導致超音波常用內視鏡等檢查利器難以施展,在血液的檢驗方面,很可惜地也缺乏專一靈敏的指標可供篩檢。在如此的困難處境下,常使得胰臟癌初得到診斷時,幾乎大多已是末期癌症了,整體治療成果自然不佳。
近年來,可能因為診斷力提升或是飲食西方化抑或因香菸與酒精的氾濫,國內胰臟癌的發生率逐漸上升,也因媒體報導許多國內外知名人士罹患此病,胰臟癌較為一般民眾所重視,但畢竟不是常見疾病常令人遇見時不知所措。
當一旦有任何的懷疑時,詳盡的電腦斷層掃描往往是評估此腫瘤最重要的工具。它可以提供許多重要的訊息,如腫瘤實質的特性,生長相關的位置,腫瘤的大小與侵犯程度,是否有明顯的轉移或擴散等。在有初步概念後,可因病患是否有膽道阻塞的症狀,如黃膽或合併膽管炎,可進一步以內視鏡逆行性膽管胰管攝影(ERCP)或經皮穿肝膽管攝影(PTC)評估,且可取得病理組織,甚至暫行膽管支架引流減緩阻塞病徵,此外內視鏡超音波(EUS),磁振造影(MR)或是血管攝影(Angiography)都是較常使用的檢查方法,其最終的目的在於希望能儘量確立診斷,評估手術切除可行性(Resectability)以及規劃適當的治療計劃,其中所評估最重要的因素有:是否無轉移為局部疾病(Local disease)?重要的血管是否有被侵犯?被侵犯程度如何?也就是所謂的臨床分期(Clinical staging),此為最重要的治療參考,當然,病患的健康條件也是重要的影響因子,許多人擔憂著年紀上限的問題,年紀大小已經證實並非影響手術繩敗的獨立因素,個人曾經成功地為一位九十五歲的老翁執行胰頭癌症切除及重建手術(Pancreaticoduodenectomy,Whipple’s operation),且順利恢復出院,可惜的是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新診斷患者適合手術切除,也就是大於五分之四的患者起始診斷時就不適合開刀了,所幸近來的醫療進展並沒有放棄這群大多數的病患較有效的化學藥物治療,單獨或合併放射治療,也已經證實有意義地延長患者存活的時間,減輕病痛程度,甚至有可能將原本不適合手術切除的腫瘤範圍縮小至得以進行手術切除,在大型的統計報告顯示:有手術切除合併化學藥物治療者的預後,比單獨接受手術切除者為佳;而有接受手術切除者至少又較沒有接受手術切除者好;最差的當然是毫無治療者,總結而論,也就是說面對胰臟癌若能接受更積極的方式治療總是有比較的結果。
談及胰臟癌的手術,尤其是複雜的胰頭十二指腸切除及重建手術,往往令人望之生畏而怯步不前,回顧這項手術的歷史,的確於全世界數十年前的成功率受許多因素影響而普遍偏低,長久以來外科醫師以能完成此手術為傲,更以患者得以活著出院為榮,它似乎代表著一位外科醫師的技術能力,也代表一家醫院得否照顧複雜病患的能耐,其實在醫療進步的現在這項手術於有經驗的外科醫師處理下,其手術相關死亡率已與一般手術相差無幾,而不該再令人猶豫,個人於近年來,已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手術成效也已可國際頂尖中心匹配,衷心鼓勵有幸尚在早期得以接受手術者,一定要對現今的外科醫療水準深具信心。
於往常的年代,接受過胰臟手術的患者,屢因胰臟功能的失調而導致嚴重營養不良,甚而難以接受更一步的治療,所幸在醫藥的長足進步之下,無論是胰臟的內分泌素,抑或是外分泌素,皆已有了有效的補充品,所以長期的營養問題,目前已迎刃而解。
目前,雖然胰臟癌治療的成果相較其他預後較好的惡性腫瘤(如大腸癌、乳癌等),預後仍不如人意,但於警覺性的提高,診斷工具的精進,手術安全的提升,更有效的藥物的發現,放射性治療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現在醫療專家的整合努力之下,它再也不是一個令人絕望的疾病。面對胰臟癌,我們將以最詳實的檢查評估,最積極的治療態度,以及合併多重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走出幽谷,得到最佳的成效與最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