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發炎的疾病,發炎反應的程度及範圍因人而異,多發生在直腸及乙狀結腸,但也可能發生在全大腸,雖然目前懷疑有可能是細菌感染(如:大腸桿菌)、過敏反應(如:牛奶)、環境影響(如:吸菸,口服避孕藥使用)、免疫反應、酵素破壞、遺傳、情緒壓力…等各種因素所引起,但真正致病原因不明。較常發生在24~40歲的年輕人,偶而也有到老年才發病;女性罹病率略多於男性。大多數病患在治療緩解後容易再復發而成為慢性病,甚至在未來有致癌的危險性。
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會侵犯整個大腸,特別是直腸及乙狀結腸部份,引起腸道黏膜及黏膜下層開始發炎、充血、腫脹變厚,接著黏膜因脆弱易受損而滲血、糜爛、潰瘍。患者會覺得腹部絞痛、腹脹並持續腹瀉,合併解出黏液和血液,患者可能也會伴隨有噁吐、發燒、食慾不振、貧血、白蛋白偏低、體重減輕等。其他腸道外表現:皮膚對光過敏反應、結節狀紅斑、關節炎、原發硬化性膽道炎等。
潰瘍性結腸炎的合併症
- 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營養缺乏、貧血。
- 腸阻塞、腸穿孔。
- 出血、休克。
- 瘻管、腹膜炎。
- 腸道或肛門局部膿瘍、肛門瘻管。
潰瘍性結腸炎的檢查
- 實驗室抽血檢驗:慢性血液流失導致缺鐵性貧血、白血球增加、鉀離子偏低、白蛋白偏低、肝功能指數上升等。
- 糞便檢查:會出現發炎細胞、紅血球細胞、嗜伊紅性白血球細胞,一般常規的糞便培養先排除細菌性的感染。
- 一般放射線檢查:腹部X光攝影。
- 乙狀結腸鏡併切片檢查:早期可見黏膜泛紅及水腫、血管分布減少、皺摺瓣膜變較不明顯或增厚;隨疾病嚴重度增加會出現顆粒狀易脆性黏膜;更嚴重則會有黏膜糜爛及潰瘍出血之情形。
- 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最直接的方法,對於偏右側潰瘍性結腸炎症候或評估疾病侵犯部位程度有其必要性(通常在急性期過後應進行檢查)。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 內科治療:
一般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大多數是以內科藥物治療便能控制症狀,對於病情較嚴重之病患,醫師便會收住院治療,以靜脈注射,補充水分、電解質、營養,讓腸道有機會休息,也會適度的使用止瀉劑、抗痙劑、止痛劑、鐵劑、維他命B12,抗微生物的磺胺藥,降低腸道發炎的類固醇藥物。藥物除了可以經由口服或注射給藥外,若患部腸道較接近大腸末段,還可以用灌腸的方式給藥。
- 外科治療:
若是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或嚴重發作並合併毒性巨大結腸症(大腸壁擴張,甚至腸壁瀕臨破裂)、腸穿孔、腸道大量出血、懷疑有癌症…等因素,便須以外科手術將一部份的大腸切除。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 依醫師指示持續按時服用抗發炎藥物,避免自行停藥、減藥或服用成藥,並觀察類固醇用藥常見之副作用:如月亮臉、水牛肩、全身水腫、消化性潰瘍、免疫功能降低導致感染。
- 食物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採高熱量、高蛋白原則,並少量多餐,以增加營養的攝取,儘量避免可可、巧克力、柑桔果汁、過冷、過熱、酒、碳酸飲料及易產氣性食物。
- 某些特定食物可能會加劇患者症狀,如乳製品,但會因人而有所不同,如果發現某類特定食物易造成症狀加劇,應避免食用。
- 有腹瀉症狀時,需減少脂肪、刺激性及高纖維食物的攝取,以免加重症狀。
- 若喝水不會加劇腹瀉、腹痛症狀,應多補充水份;若喝水時會加劇腹瀉症狀,請到醫院尋求醫師協助,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打點滴,以靜脈注射方式補充水份或電解質。
- 注意飲食、環境之清潔及避免與感染者接觸以預防感染,當有感染症狀時(發燒、畏寒或感冒症狀等)則應立即就醫診治。
- 若有解大量血便,須注意患者血壓是否正常,小心嘴唇是否發紫,或有呼吸急促…等症狀,如有異常請立即赴醫院急診。
- 患者平常應保持心情愉快,減少各項壓力並適度休息,以免加劇症狀。
誠心提醒您,詳細的資訊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歡迎您與我們的醫師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