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進入冬天以後,由於氣溫降低容易導致一些疾病的發作甚至惡化,就胃腸疾病而言,上消化道出血(或俗稱胃出血)是其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以下就針對此項疾病作簡單介紹。
上消化道在解剖構造上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上半部,上消化道出血臨床上的表現包括解黑便、血便、吐血、吐咖啡色液體等,常見的原因包括消化性潰瘍、靜脈曲張、Mallory-Weiss 症候群(賁門部黏膜撕裂傷)、急性胃黏膜病變、逆流性食道炎等。
消化性潰瘍可分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潰瘍及吻合部潰瘍等,前兩者與幽門桿菌感染有較密切關係。幽門螺旋桿菌具有尿酶素可分解urea成碳酸鹽及氨來中和胃酸,因此能在胃中生存。胃潰瘍約70%、十二指腸潰瘍約90%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若能做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治療則可大幅降低潰瘍的復發率及發生出血併發症的機會。至於吻合部潰瘍是發生於接受過部份胃切除的病人,此種病人應定期接受內視鏡檢查追蹤。而食道潰瘍與逆流性食道炎與胃酸逆流、賁門鬆弛或食道下括約肌功能不全等原因有關。逆流性食道炎在現代忙碌的社會中愈來愈常見,可算是另一種文明病,在台灣的盛行率曾有統計可高達10~12%,一般常見的症狀諸如嘔酸、胸口灼熱、胸口疼痛等。若嚴重時也可能發生出血,而食道潰瘍一般常見於長期鼻胃管灌食病人,或是嚴重逆流性食道炎病人惡化之後發生,出血通常不多見,但常會以咖啡色嘔吐物表現。
Mallory-Weiss 症候群則是指位於食道與胃交接處的賁門黏膜撕裂傷,也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通常易發生於劇烈嘔吐之後,特別是喝酒後的病人,大部份出血是侷限性,只要能避免繼續嘔吐、出血即會停止,但也有少數會大量出血而需住院治療。
急性胃黏膜病變依其嚴重度與影響黏膜的深度等,分為急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糜爛、急性胃潰瘍等。通常發生於抽菸、喝酒、使用某些止痛藥或本身有其他嚴重疾病的病人身上。症狀通常都很急性,影響範圍較大,甚至到十二指腸,但若經適當的治療通常癒合的速度很快,症狀緩解也很迅速但也有少數病人可能惡化甚至導致出血。
靜脈曲張可分為食道及胃靜脈曲張,通常出現於門脈壓升高的病人,在台灣以肝硬化、肝腫瘤病人最多,靜脈曲張出血是一種非常嚴重且緊急的併發症,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因大量出血導致休克,甚至急救都無法挽回,另外,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在一星期內仍有半數可能再次出血,靜脈曲張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血管壁無法承受壓力而導致出血,必須迅速到醫院接受治療。
當懷疑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時,應先確定症狀嚴重度及本身既往病史。若已發生休克跡象或有肝硬化、肝腫瘤病史應立即前往急診室,若是症狀較輕微也應前往消化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就醫時將既有病史、近期服用藥物、症狀時間及相關症狀一併告訴醫護人員,已盡速做下一步的診斷及治療。
對於因上消化道出血至急診求診的病人,首先要評估其生命徵象是否穩定,是否出現休克、意識不清等重症跡象,同時立即給予大口徑點滴,甚至施予中心靜脈導管,以備需要大量點滴或輸血時使用。至於檢驗方面,須施行血液檢查及凝血功能,備血,另外要檢查肝功能、腎功能等。另外,在病人意識狀況及生命徵象穩定下應盡速安排內視鏡檢查。若在意識不清或大量吐血的病人,有時需先給予氣管內管插管以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避免發生窒息或嘔吐物嗆入而造成吸入性肺炎之風險。
內視鏡的檢查首先需確定出血原因及可能的出血點,若可確定出血原因則可施行內視鏡止血治療。一般而言,內視鏡的治療需區分為兩類:
在藥物治療方面:若是靜脈曲張出血,急性期時可用血管收縮劑而在止血後則可考慮用非選擇性β-blocker以降低肝門靜脈壓力。而在潰瘍方面,目前主要是以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及組織胺接受器拮抗劑(H2 Blocker),急性期可用注射劑型,之後可改成口服劑型。另外若合併有前述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做根除治療以降低潰瘍復發的機率。
上消化道出血可以是一種溫和的疾病,也可能一發生就達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的嚴重疾病。,80%的上消化道出血經支持性療法及藥物即可控制,但仍有一部份需內視鏡治療甚至手術治療才能止血,在內視鏡治療日趨進步的今日,仍有5~10%的死亡率,特別是年紀大,本身有疾病影響凝血功能的病人。
至於上消化道出血的預防,首先應避免前述疾病的發生。對於有出血病史的人,生活上應做到三餐固定時間並細嚼慢嚥,勿暴飲暴食且盡量減少生活中的壓力及情緒的波動,不要熬夜,保持愉快的心情,飲食方面應採取溫和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酸、辣、含咖啡因食物、煙、酒等,選擇讓消化道容易吸收且能提供足夠能量的食物,同時避免不必要的藥物特別是止痛藥的濫用,才能避免上消化道出血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