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當你從外面回到家中,第一件事要做什麼呢? 正確答案是:先洗手。 雖說「病從口入」,但比口更重要的,應該是『手』。手會接觸到很多病毒、細菌,再由「手」到「口」,其實不只是食物問題,而是手的問題。「勤洗手」的宣導在最近的新聞媒體報導,無非是在報導預防腸病毒、禽流感、傳染性腹瀉、A型肝炎等有關的疾病,防止藉由手的觸碰或料理食物,造成細菌病毒的食入。 自從一百五十年前,婦產科醫師Semmelweiss觀察到以含氯水洗手,可減少產後子宮內膜炎、敗血症及死亡;到目前陸續有不少著作指出,洗手與院內交互感染的控制有關。由於醫護人員常需要接觸不同病患,因此醫護人員的手便成為散播微生物的重要傳染媒介,而維持手部衛生便理所當然的成為防止院內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醫療院所亦在目前配合衛生署重視的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極力宣導洗手運動。 洗手並不只是醫護人員的工作喔!根據消費者基金會於96年11月針對2千多位民眾做問卷,只有一半的人在進出醫院時有洗手。而針對28位進出醫院的民眾作手部細菌培養後發現,洗手之前的細菌數,與洗手之後細菌數最高可相差124倍,可見洗手確實能清潔手上的細菌。另外,進出醫院沒洗手的民眾亦要小心了!手上細菌培養結果發現,最髒可以多達8萬2千多個細菌,也就是等於比馬桶髒600倍,要是再摸摸臉、拿東西吃,病痛就這樣悄悄入侵。 手上病菌知多少?
你洗手未? 經由上述的幾種情形,再加上醫策會與消基會的研究報導,不知大家對於洗手是否有更深一層的體會?提醒您-『你洗手未?!』也成為關心、提醒的問候語。另外,還要提醒您『正確的洗手』,才能遏止疾病的傳播!消基會針對醫院探病民眾的手部培養結果中發現,有九位民眾在洗淨雙手後的培養菌落數,比洗手前還多。分析原因,發現民眾可能在洗完雙手後再碰觸水龍頭、烘乾機、門把、或在不自覺下將洗淨的雙手擦拭衣褲、也可能是洗手的動作不完全等所造成,因此,正確洗手步驟:濕、搓、沖、捧、擦,洗手時間40至60秒,是落實洗手確實度的一個重要環節。 『你洗手未?!』希望它不只是一個問候語,更期待它在現今提倡病人安全的醫療環境中,是一個人人重視的提醒語。可以提醒大家遠離疾病的危害,朝著健康的生活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