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前言 |
食物經過腸胃道的路徑是從口腔開始,依序從咽喉→食道→胃→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直腸最後從肛門出去的;中途有肝臟、膽道、胰臟分泌的消化液進入到胃腸道和食物混合在一起幫助消化。習慣上食道到十二指腸叫做「上消化道」,而空腸、迴腸、大腸和直腸叫做「下消化道」。 所謂胃腸道出血,泛指由食道至肛門之間任何一段發生出血均稱之。而在十二指腸空腸接合處以上出血,稱為上腸胃道出血;接合處以下出血,稱為下腸胃道出血。 |
病因及臨床表徵 |
腸胃道的出血常見有兩種情形,「吐血」是從嘴巴吐出血液,通常來自上腸胃道,「便血」是從肛門解出血液,因為腸子不能反方向蠕動,不能使血液回流到胃後再出來,便血的來源是整個腸胃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便血時的大便顏色可能為鮮紅色或柏油狀。柏油狀出血叫做『黑便』,因血液積存在腸子裡的時間久,血液被消化後變成黑色所致,通常柏油狀的大便,出血部位在上消化道。而顏色是鮮紅色時,出血部位在下消化道。如果腸子的蠕動很快又大量出血時,雖然出血的部位是在上腸胃道,解出來的血液也會是鮮紅色的。 引起吐血常見的原因有消化潰瘍、食道靜脈瘤破裂等,較少見的有酒精或藥物引起的急性胃炎和激烈的嘔吐所引發的馬樂利-威氏症候群。便血的原因則以痔瘡及直腸癌較常見。另外有肛門裂傷、出血性大腸炎、阿米巴痢疾、大腸憩室炎、潰瘍性大腸炎等疾病也會引起便血。 |
出血後症狀 |
. | 解大便黑色或與柏油一樣,若出血在四小時以內排出,則大便會呈鮮紅色。 |
. | 若大量出血,胃可能會嘔吐出鮮血或咖啡色渣。 |
. | 頭暈、口渴、心跳變快、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冒冷汗、呼吸困難、心口灼熱、疼痛、尿量減少。 |
. | 血壓降低,有的病人往往在如廁時暈倒、意識不清、呈現休克現象,更嚴重者甚至死亡。 |
檢查與診斷 |
. | 上消化道出血要確定診斷,可檢查糞便及吐出物之潛血反應,亦可由鼻胃管抽出胃液或肛診觀察糞便顏色以做判斷。 |
. | 確定出血部位及病因,最重要的就是要做胃鏡檢查。必要時可與出血部位同時實施止血治療。例如:噴灑血管收縮藥物、於出血部位注射硬化劑止血或配合熱探針、雷射等做止血治療。 |
. | 當胃鏡無法確定出血位置時,可做血管攝影或核子醫學檢查協助尋找出血部位。 |
. | 下消化道出血要確定診斷,肛診觀察糞便顏色以做判斷,及做直腸鏡或大腸鏡檢查,必要時可以與出血部位同時實施止血治療;如果為小腸出血,除了小腸鏡檢查外,或可做血管攝影或核子醫學檢查協助尋找出血部位。 |
腸胃道出血患者須知 |
. | 急性期應禁食24至48小時,無黑便或血便時,可由冷流質飲食開始,採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如無不適或糞便已解正常成形時,可恢復正常普通飲食。 |
. | 急性期要臥床休息24至48小時,儘量不要下床活動。 |
. | 如廁或沐浴時,要有人陪伴;蹲下、站起或下床時,請先坐起休息片刻後再活動,而且動作要輕柔、緩慢,以免引起姿位性低血壓。 |
. | 依醫囑按時服藥(6-8星期),切勿亂服成藥或成份不明的藥物(尤其是止痛藥),以免造成腸胃傷害,定期至門診追蹤檢查。 |
. | 規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以減少壓力及緊張。 |
.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可樂、茶、煙、酒或辛辣食物等。 |
. | 若有解黑色柏油便、血便、胃痛、嘔吐或嘔血時應立即返院治療。 |
. | 出院後,可依個人的疾病狀況作適量的運動。如:散步、柔軟體操等,以不疲憊為原則。 |
. | 觀察有無復發症狀:如發現頭暈、解黑便、吐咖啡色渣、吐血等症狀時,請速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