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52歲的陳先生最近要做公司的健康檢查,他發現除了一般的健康檢查項目外,還有一些自費項目可以選擇,之前新聞在報導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而且很多名人都有得過大腸癌,像是豬哥亮、賀一航、李前總統等,於是陳先生選擇自費大腸鏡項目,檢查結束後發現有一個瘜肉已經切除,醫師告訴他三年後要再追蹤一次大腸鏡,陳先生和其他也有做大腸鏡的同事聊天發現,有的同事五年後再追蹤就好,有的甚至十年後再追蹤,他很好奇同樣是做大腸鏡為什麼追蹤時間會有長有短?
2020年十大癌症統計:大腸癌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第三名。
大腸鏡檢查後的追蹤時間平均為3-5年
做完大腸鏡檢查後,如果都沒有發現瘜肉或腫瘤,是不是就代表不會得到大腸癌?首先,我們必須先確定大腸鏡檢查的品質:清腸是否乾淨(圖片一)、是否到達盲腸(大腸的最深處)、腺瘤偵測率和完整的瘜肉切除等指標。其次,如果有進行瘜肉切除,則會根據病理切片報告來評估之後發生大腸癌的風險,如果是屬於高風險性的瘜肉,像是大於1公分的腺瘤、絨毛狀腺瘤或是高度分化不良的腺瘤,之後大腸鏡追蹤的頻率就會比較密集,如果是增生性瘜肉或是比較小的腺瘤,追蹤時間就可以延長(表格一)。
陳先生之後回到消化內科門診詢問醫師,發現雖然自己只有1個瘜肉,但是病理切片報告屬於絨毛狀腺瘤,之後發生大腸癌的風險比較高,所以建議3年之後還要追蹤大腸鏡,醫師也提醒他,年齡超過50歲有不良飲食(燒烤、油炸、紅肉)和嗜好(抽菸、喝酒)且肥胖的人屬於大腸癌高危險族群,陳先生決定從今天開始要朝著健康生活努力,當個少菸、少酒、少油的健康人。
圖片一:清腸程度比較
左圖為清腸不乾淨時,黃色的糞便殘渣會遮蓋住底下的大腸黏膜。
右圖為將糞便殘渣用水沖掉後,底下發現超過1公分的扁平瘜肉。
表格一:2020 USMTF美國大腸鏡追蹤期間建議
大腸鏡報告
|
建議追蹤期間(年)
|
沒有瘜肉
|
10
|
≦20個<1公分的增生性瘜肉
|
10
|
1-2個<1公分的腺瘤
|
7-10
|
1-2個<1公分的鋸齒狀瘜肉
|
5-10
|
3-4個<1公分的腺瘤或鋸齒狀瘜肉
|
3-5
|
>1公分的增生性瘜肉
|
3-5
|
5-10個腺瘤或鋸齒狀瘜肉
|
3
|
>1公分的腺瘤或鋸齒狀瘜肉
|
3
|
高度分化不良的腺瘤
|
3
|
絨毛狀腺瘤
|
3
|
分化不良的鋸齒狀瘜肉
|
3
|
傳統鋸齒狀腺瘤
|
3
|
>10個腺瘤
|
1
|
參考資料:
1. 衛福部106年度癌症登記報告
2. Samir Gupta,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Follow-Up After Colonoscopy and Polypectomy: 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2020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