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在風濕科門診常常遇見病患因為關節疼痛來求診,自認為可能是痛風性關節炎,主動要求要抽血看血中尿酸值高低,來診斷他的關節痛是否是痛風發作。 其實這樣的病患中,常常不是痛風性關節炎,即使真的是痛風性關節炎,也不一定非要抽血驗尿酸值不可。為何如此呢?以下就讓我來詳細解釋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症狀及正確的治療觀念。
典型的痛風性關節炎,從感覺關節怪怪時開始,到整個關節腫脹發熱而無法維持正常動作,大概只需要一到兩天時間,甚至可以短到數小時,除非一開始有症狀時就服用消炎止痛藥或秋水仙鹼壓住症狀,否則很少超過三天才會達到最嚴重的症狀。痛風性關節炎發作後,即使不吃任何藥物,不做任何治療,通常一週後也會漸漸恢復正常,如此發作來得快,症狀也退的快的臨床表現, 如同風一樣的迅速,因此才被稱作”痛風”。
而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絕大部份都只發生於單一個關節上,尤其是下肢的周邊關節,除非本身已經發作超過十次以上,且關節處已經長出痛風結晶石, 才有可能同時發生在兩個以上的關節上或發生在上肢關節。因此,從病患的臨床表現,就幾乎可以確認關節發炎的症狀是否為痛風性關節炎,還是其他的關節病變。
最準確的痛風性關節炎診斷,是將發病關節處因發炎所產生過多的關節液抽出後,用偏光顯微鏡檢查是否有尿酸結晶的形成,能看到尿酸結晶,才能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因為有些老人家因軟骨退化或其他代謝疾病,會讓骨頭的焦磷酸鈣成份磨損,引起臨床表現上幾乎跟痛風性關節炎一模一樣的臨床表現,但關節液化驗卻看不到任何的尿酸結晶,只能看到焦磷酸鈣的結晶。
一般風濕科專科醫師可以從病患臨床表現直接診斷是否為痛風性關節炎,不需要靠抽關節液(有些關節發炎,卻因為關節太小,沒什麼關節液可以抽)或抽當下血中尿酸值來判定,因為有三分之一,甚至到二分之一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急性發作時血中的尿酸值是不高的,甚至有一小部分患者還會低於一般標準值,因此在急性發作時,去抽血中尿酸值,在臨床診斷上幫助不大。臨床上幫病患檢查血中尿酸值的目的,主要不是用來診斷病患是否是痛風性關節炎,而是用來做開始服用降尿酸藥物治療高尿酸血症造成的痛風性關節炎前後的降尿酸效果追蹤。
由於痛風性關節炎是一個因為血中尿酸濃度過飽和而形成尿酸結晶,沈積於關節及軟組織處,造成沈積處發炎腫脹的疾病,大部份的人都是隨著年紀大,腎臟排泄尿酸的能力降低,才導致高尿酸血症而進一步引發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而有些人則是家族體質造成本身排尿酸功能比較差,因此會有家族性遺傳的特質,而這種疾病也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都是慢性病,不會斷根,即使採取嚴格的低普林飲食,不治療的發病頻率仍會隨著時間進展越來越密集。
當過飽和的尿酸形成越來越多的尿酸結晶,不只沈積在關節處引發關節發炎,也會沈積在腎臟組織中,造成慢性腎臟破壞,最終也會造成腎臟衰竭而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洗腎)。因此,若只發作一到兩次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時,會先開一些消炎止痛藥及秋水仙鹼,讓發炎症狀快速改善,這時只需採取低普林飲食控制及充足水份補充即可,不須去抽血中尿酸值,也不需要開立任何降尿酸的藥物。如果已經發作超過三次以上,就需要開始接受長期增加尿酸排出體外的降尿酸藥物的治療,這時候才需要去檢查降尿酸藥物治療前及治療後的血中尿酸值,作為追蹤治療效果,以及調整藥物劑量的參考。若在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血中尿酸值偏高,但從未有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症狀發生,除非有無痛的尿酸結晶時發生,或血中尿酸值超過13mg/dl,否則是暫時不需要接受降尿酸的治療。
另外,冬天對於痛風病患來說,是一個好發的季節!因為高普林火鍋是冬季常見的飲食,加上一般人冬季每天飲水量比夏季平均少很多,小便量相對夏季就減少許多(尿酸幾乎只從尿液中排出),再加上尿酸結晶在越低溫下越容易沈積而引發痛風發作,所以有痛風性關節炎的病患,一定要在冬季來臨前,規律的配合醫師的處方治療,讓血中尿酸濃度先降到標準值之內,也要特別注意高普林飲食不能過量,還有每日水分仍要維持充足的尿液排洩,加上周邊關節的保暖措施,這樣才能避免痛風的再次發作。
痛風性關節炎不接受長期排尿酸治療,就有機會在關節處,以及腎臟產生痛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