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一般來說,正常人有兩顆腎臟,位置在人體背部脊椎兩旁,肋骨下緣處,有負責排除體內毒素,維持電解質與酸鹼值平衡,調節血壓,參與紅血球生成等諸多功能。
腎臟微觀來看,是由許多腎原組成,腎原包含了血管組織分化組成的腎絲球,血液進入腎絲球後,過濾到鮑氏囊,再由腎小管去回收調節尿液成分。正常的情況下,在腎絲球與包氏囊中間有特化的結構,血液中的白蛋白並不容易通過,所以雖然正常人的尿液裡含有極微量的尿蛋白,但是原則上一天不會超過150毫克的尿蛋白。誠如之前提到尿蛋白主要由腎臟產生,其中第一部分就是由腎絲球過濾時有極微量的尿蛋白由腎絲球過濾出來,而第二部分就是由腎小管分泌出來。
若臨床上發現蛋白尿,一般需要去注意是暫時性的蛋白尿,姿勢性蛋白尿或者是病理性蛋白尿。暫時性蛋白尿大致上蛋白尿的程度不嚴重,且在影響因素去除後就會恢復正常,而臨床上要注意的是病理性蛋白尿,常常是腎絲球病變引起的,也有一些腎小管疾病引起的蛋白尿如Fanconi syndrome。
嚴重的蛋白尿,若合併水腫與低白蛋白,臨床上稱之為腎病症候群,常常是由腎絲球病變引起的,而腎絲球病變引起的蛋白尿分為原發性腎絲球腎炎與次發性腎絲球腎炎。原發性腎絲球腎炎包括微小腎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局部節結性腎絲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FSGS),膜性腎病變(Membranous nephropathy),膜性增生性腎絲球腎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等等,而次發性腎絲球腎炎常常是一些其他疾病或藥物所以引起的,臨床上常見到的有由長期糖尿病控制不佳引起的蛋白尿,這類的蛋白尿還是要由治療原本疾病去下手才能控制。
臨床上在懷疑原發性腎絲球腎炎的部分,如果是兒童的話,常見的是微小腎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一般會考慮先嘗試免疫抑制治療,如果效果不佳才會考慮切片檢查。而在成人大部分則必須考慮腎臟切片檢查,確認病因再給予治療。治療的部分包括了免疫抑制治療部分與非免疫抑制治療部分。在免疫抑制治療部分,有類固醇及其他特殊藥物。另外在非免疫抑制治療部分則包含有飲食控制如限鹽,控制水分攝取,低蛋白飲食,加上使用利尿劑及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或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滯劑的使用。另外除了藥物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仍須注意運動與生活習慣調整,才能達到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