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1925年,底特律的小兒科醫師Thomas Cooley首次描述一個意大利裔兒童,罹患嚴重貧血、合併脾臟腫大及骨骼病變,稱為Cooley’s anemia. 後來,Whipple及Bradford首次使用thalassemia之名,並且發現鐵質沉積的現象 (1932)。
海洋性貧血(Thalassemia)是一種人類常見的單一基因遺傳疾病,因為最初發生在地中海沿岸國家,所以稱為「地中海型貧血」。但是後來在非洲和亞洲也有不少病例,而且拉丁文thalassa (”sea”) 為「海洋」之意,所以民國八十六年四月,衛生署遂將此病正名為「海洋性貧血」。
所謂「貧血」,是指血液中的血紅素 (hemoglobin) 不足。血紅素最主要的功能,是攜帶氧氣到全身器官,產生能量,供應細胞所需。所以貧血的主要症狀,就是「能量不足」-- 疲倦、活動力下降。
構成血紅素最主要的成分,有二個:鐵質(heme)、和血紅蛋白(globin)。鐵不足會造成缺鐵性貧血,而血紅蛋白不足,則會形成海洋性貧血,這兩種貧血都會造成紅血球變小(小球性貧血)。人類的血紅蛋白是由四個血紅蛋白鏈所構成,正常的血紅素為兩個(α)型血紅蛋白鏈,加上兩個(β)血紅蛋白鏈組成α2β2,稱為血紅素A。胎兒的血紅素為兩個α鏈與兩個γ鏈合成α2γ2,稱為「胎兒血紅素F」。
分類
依基因缺損分類:當α基因異常時,α型血紅蛋白鏈製造會減少,造成 「甲型海洋性貧血」。當β基因異常時,則使β型血紅蛋白鏈製造減少,造成 「乙型海洋性貧血」。
治療
海洋性貧血的治療,依照血紅素下降的程度可分:輕度、中度、重度三類。
一、輕度海洋性貧血:基因檢測異常,但沒有任何的症狀。最輕度者稱為「帶因者」,其血紅素正常;其次者,血紅素稍低,但是大於
二、中度海洋性貧血: 血紅素在7~
三、 重度海洋性貧血:血紅素<
預防
一、遺傳諮詢:重度海洋性貧血的兄弟姊妹及父母。篩檢帶因者,尤其強調婚前檢查及學校教育。我國自民國80年起推動孕婦驗血篩檢。
二、 產前診斷:確診率>90%。懷孕8~12週可做絨毛膜DNA檢查,16~18週可做羊水細胞DNA檢查,18~20週可做胎兒臍帶血DNA及血紅素蛋白分析檢查。
三、生活須知:重度(β型)海洋性貧血:含鐵質高之食物應少食用(如牛肉、豬肉、豬血、鴨血、菠菜、蘋果、芭樂、葡萄乾等),喝茶可減少鐵的吸收。
結語
海洋性貧血的發生率僅次於缺鐵性貧血,是很常見的遺傳疾患,臨床上需要注意其診斷與治療上,與缺鐵性貧血的差異。對於輕度者,需要予以遺傳諮詢,產前早期診斷,避免生出重症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