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25歲女性約四周前開始有感冒症狀,陸續至診所治療,兩周後開始有呼吸急促及上樓梯無法負荷之現象。症狀加重致因呼吸短促、胸口壓迫感、且兩下肢水腫已數日無法平躺睡覺來診。理學檢查顯示端坐呼吸,兩側下肢水腫,胸部聽診兩側下肺葉濕囉音及第四心音可聞。心電圖呈現竇性心搏過速,胸前第二至第四導程T波倒置,胸部X光可見心臟擴大合併兩側肋膜積水及肺水腫,緊急安排入住加護中心治療。經詳細檢查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治療兩周後出院轉門診追蹤治療。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肌受病毒感染引起局部性或瀰漫性發炎病變,為感染性心肌病變,於病毒流行感染期約有5%患者併發心肌炎,非流行感染期也可能散在性發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依據典型的前驅感染病史及臨床發展的變化,大多數患者經適當治療後痊癒,極少數患者在急性期因嚴重心律不整、急性心臟衰竭和心因性休克死亡,部分患者可能發展成擴大性心肌病變。
病因:
多種病毒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以引致腸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最多見,科薩奇病毒A、科薩奇病毒B、艾可(ECHO)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為常見引致心肌炎病毒。其中科薩奇病毒B是最主要的病毒,其他如腺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腦炎病毒、肝炎病毒、帶狀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愛滋病毒以及可能的冠狀病毒等。
臨床徵候: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臨床徵候取決於病變的程度和範圍,輕者可無症狀,重者可出現心臟衰竭、心因性休克和猝死。患者常在發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腸道感染史,表現如發燒、全身酸痛、咽痛、倦怠、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然後出現心悸、胸悶、胸痛或心前區隱痛、頭暈、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甚至發生Adams-Stokes症候群;極少數患者出現心臟衰竭或心因性休克。
理學檢查可發現:
1.心臟擴大:病情輕者通常無心臟擴大,重者可出現心臟輕到中度擴大;
2.心率和心律的改變:各種心律不整,其中以心室早期收縮最常見;
3.心音變化:第一心音?弱或分裂,第四心音或可聽到,心音可呈胎心律樣;
4.若同時有心包炎,則可聽到心包摩擦音;
5.合併心臟衰竭的其他理學發現:肺部濕囉音、頸動脈怒張、肝臟腫大和雙下肢水腫等;
6.病情嚴重者可出現心因性休克。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液生化檢查:急性期可出現白細胞計數增高、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增快、C反應蛋白(CRP)、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鈣蛋白T(Troponin-T)、血清肌鈣蛋白I (Troponin-I)增加。
(2)病毒學檢查:可從咽喉拭子、糞便、心肌組織中分離病毒或用PCR技術檢測病毒RNA;血清中檢測特異性抗病毒抗體。
2.輔助檢查
(1)心電圖:ST-T波段改變,常見T波倒置或降低,也可有ST波段輕度上升或下沉;各種心律不整,以心室性心律不整和房室傳導阻滯常見。
(2)胸部X光:病情輕者可正常;病情重者可有心臟擴大併肺水腫及肋膜積水。
(3)心臟超音波:病情輕者可正常;病情重者可有左心室擴大、心室壁運動減弱、心臟收縮功能異常、左心室輸出功率異常等。
(4)放射性核元素心肌顯像:可顯示心肌細胞壞死的部位和範圍,敏感性高,特異性低。
(5)活體心肌內膜病理切片:侵入性檢查,主要用於病情危重、治療反應差、病因不明的患者。陽性結果是確診病毒性心肌炎的證據,由於病毒性心肌炎病變可為局部性,因切片誤差可出現偽陰性結果。
診斷:
病毒性心肌炎診斷的主要依據:發病前有腸道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病史、心臟受損的臨床徵候、心肌損傷釋放的血清酶異常升高、其他輔助檢查顯示心肌損傷、病毒學檢查陽性等,應考慮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診斷。確診有賴於活體心肌內膜病理切片。
鑑別診斷:
在考慮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時,應排除甲狀腺功能亢進、二尖瓣脫垂症後群及影響心肌的其他疾患,如冠心病、結締組織疾病、代謝性疾病、藥物及毒物等所致的心臟損傷。
治療:
無特異性治療,治療主要針對病毒感染和心肌炎併發症狀。
1.休息和飲食
臥床休息,減輕心臟負荷,食用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2.抗病毒治療
主要用於疾病的初期。
3.營養心肌
急性心肌炎時可考慮使用自由基清除劑,包括動脈或口服維生素C、輔酶Q10、
ATP等。
4.腎上腺皮質素
非常規使用。當其他效果治療效果不佳者,可考慮在發病10~30天使用。
5.症狀治療
因應心因性休克、心臟衰竭、緩脈和頻脈心律不整時進行對應治療。
預後: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早期診斷和治療,多數預後良好;極少數患者死於致命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心因性休克。目前尚無根治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且個別體質差異,少數患者可發展為擴大性心肌病變。
結語:
一般感冒或腸道感染經治療二周後出現胸悶,氣促,下肢水腫,端坐呼吸等症狀惡化時,可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心肌炎之徵候,及早診斷,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