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大腸激躁症及其相關症狀,是消化科門診民眾就診時,很常提出的問題,年齡分佈從青少年到中老年都有,女性居多,症狀包括腹痛,通常是陣發性非持續性的,腹痛位置可能不太一定會跑來跑去,餐後較容易發生排便後會改善,情緒壓力時容易出現,程度有時輕微有時可能需要掛急診才能解決症狀,會腹脹、容易打嗝、容易放屁,另外還合併排便問題,如便祕、腹瀉,也有可能兩者交替著出現。
造成的原因眾說紛紜,通常醫生都會說這跟〝體質〞或〝個性〞有關,學理上有人提出與發炎、抗生素使用、腸道正常菌叢改變、飲食、個人基因與社會心理層面有關,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只能解釋在某一部分的人身上,而無法套用在全部的人身上。
目前沒有特定的檢查可供診斷,一般的抽血檢查都是正常的,腹部X光能幫助評估症狀的嚴重度。如胃食道逆流一樣,一個依靠症狀診斷的疾病,按照定義症狀必須存在超過3個月以上,才能下這個診斷,但很多情況是病患沒辦法忍受這麼久的症狀,但只要症狀的特色符合,且能排除其他可能性的疾病,還是能夠當作大腸激躁症來進行治療。
雖然疾病名稱為大腸激躁症,但事實上大腸本身的構造是沒有問題的,既沒有發炎也沒有產生多餘的組織變異,所以大腸鏡不是必要的檢查項目,但在某些情況下,大腸鏡反而需要用來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包括癌症,例如有黑便或血便、明顯體重減輕、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睡眠、以前從未有過但年紀大了才發生、抽血檢查異常(包括白血球異常、發炎指數升高、貧血等等),另外有特殊大腸疾病包括癌症家族史,也都建議病人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確定沒有其他的問題。另外年齡超過50歲的患者,理應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來篩檢是否患有大腸癌的可能性。
參考既有症狀進行診斷,器官構造上檢查也沒問題,剩下來就是功能性問題,原則上治療將針對症狀進行治療,不管腹瀉或便秘通常排便的問題解除了,腹痛腹脹的問題就會隨之改善。除了藥物治療,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子,包括培養運動習慣、三餐規則、不可暴飲暴食、避免吃宵夜、多喝水、不要吃太油、減少易產氣食物的攝取,例如豆類食品、注意是否有乳糖不耐問題、限制咖啡因及酒精攝取等等,或是嘗試補充益生菌。通常發作過的人緩解後,往後的日子還是有機會再次復發,但大多數的人可藉由生活型態調整及注意飲食,可以不需要長期依靠藥物。
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是什麼致命疾病,但影響個人生活起居甚鉅,有人為此三天兩頭掛急診也找不出原因,若是後續症狀仍無法改善,仍建議尋求專業主治醫師協助進一步檢查與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