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細懸浮微粒(PM2.5)非常微細渺小,體積大小約只有頭髮直徑的1/28,可以經由鼻、咽及喉管道後穿透肺泡,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而空氣中10微米以上的微粒可由鼻腔去除,較小的微粒則會經由氣管、支氣管進入人體內部。
細懸浮微粒(PM2.5)的來源有三種:
細懸浮微粒(PM2.5)多數是透過人為產生,而細懸浮微粒易附著戴奧辛、多環芳香烴與重金屬等有毒物質,長期吸入易導致肺部疾病(如肺氣腫、肺癌、過敏、氣喘等)、心血管疾病、肝癌與血液疾病等。根據美國學者波普等人研究指出,每立方公尺增加十微克(10μg/m3)的細懸浮微粒,就會增加8%肺癌死亡率、6%心肺疾病死亡率、4%總死亡率。
許多流行病理學研究紛紛提出PM2.5對於人體健康的危害,也指出暴露在空氣污染物的環境下,無論時間長短,皆會提高呼吸道疾病及死亡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引提出,長期暴露PM2.5濃度達35μg/m3的環境下,肺癌死亡率提高到15%,而台灣地區平均PM2.5濃度高達40.6μg/m3,台灣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應與空氣汙染脫不了關係。
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有五成以上肺癌患者在診斷時已到了晚期,原因是初期肺癌沒有明顯症狀,無法及早發現;至於肺癌人數逐年增加,可能與空汙日趨嚴重有密切關連。許多研究證實,癌症患者如果長期暴露於PM2.5濃度35μg/m3以上環境中,症狀容易惡化,進而提高死亡率,務必提高警覺。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年報,台灣地區平均PM2.5濃度高達40.6μg/m3,濃度偏高增加呼吸道過敏、氣喘、支氣管炎等疾病風險,肺癌病人的呼吸功能比一般人還要差,如果處於空汙環境中,病情容易惡化影響治療效果。
而PM2.5也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惡化及死亡率,慢性阻塞性肺病排行國人十大死因中第七位,此疾病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之呼吸道阻塞,使得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病患往往出現「咳、痰、悶、喘」的症狀。為了提升民眾對疾病認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106年透過民眾票選活動,將COPD更名為更好記的「肺阻塞」。此疾病形成原因,與暴露油煙環境、長期吸菸、煙霧、粉塵或化學物質環境有關,其中以吸菸者最為嚴重。別以為PM2.5只會導致肺部疾病,因為細懸浮微粒穿透肺部後,還會隨著血管流動到全身,也會流到腦部血管,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進而引發中風、心臟血管疾病及腦部相關疾病。
為避免PM2.5讓慢性阻塞性肺病持續惡化,最好方式就是戒菸跟遠離油煙、粉塵與化學物質環境,空氣汙染嚴重時都佩帶口罩。另依據病人疾病嚴重程度,輔助提供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藥物治療,使慢性阻塞性肺病得到良好控制,同時加強對空氣汙染防治,也是防止中風、心臟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四種疾病死亡的最好的控制方法。如果空氣品質不良,盡量減少外出,至戶外時,一定要戴上口罩。室內則應該開啟空調,或是使用空氣清新機,過濾與減少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如此才會減低懸浮微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