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伊波拉病毒感染」是一種嚴重高致死率的急性傳染病,為我國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如有疑似伊波拉病毒的病人,24小時內需進行通報,並且收治於醫院隔離病房施行治療。人類疫情主要出現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而目前在西非數個國家正爆發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
致病原伊波拉病毒為線狀病毒科(Filoviridae),伊波拉病毒屬目前有五種:Bundibugyo、Zaïre、Sudan、Reston與Taï Forest。Bundibugyo、Zaï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與非洲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有關。Taï Forest伊波拉病毒目前僅有一例人類感染,在1994年於象牙海岸因解剖黑猩猩被感染。Reston伊波拉病毒,於美國(1989、1990、1996年)及義大利(1992年)發現菲律賓進口的食蟹獼猴感染死亡;2008年起,菲律賓與中國大陸發現豬感染死亡疫情;能傳染給人,但未曾出現人類發病或死亡個案。
流行病學伊波拉病毒感染於1976年首次在南蘇丹與剛果民主共和國同時出現(發生疫情的村落靠近伊波拉河,故由此命名),致病原數年後被確認分別是Sudan伊波拉病毒和Zaïre伊波拉病毒。第二次疫情是在1979年發生於南蘇丹。1994年之後在加彭、烏干達、剛果等地,陸續有大小不等的疫情爆發。2004年南蘇丹爆發疫情,同年在俄羅斯及美國分別發生實驗室感染事件。爾後,剛果民主共和國(2007、2008、2012年)及烏干達(2007、2012年)數度爆發疫情。2013年12月起幾內亞出現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後擴及鄰國賴比瑞亞及獅子山,並蔓延至奈及利亞;這是西非首度發生疫情,感染及死亡人數持續增加,目前病例數超過千人(包含醫療人員數百名),致死率超過5成;塞內加爾於2014年8月27日通報首例確診病例,為幾內亞個案接觸者。剛果民主共和國自8月起流行的疫情,和西非國家目前的疫情不同。
傳染窩在非洲,果蝠(尤其是Hypsignathus monstrosus、Epomops franqueti與Myonycteris torquata)被認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伊波拉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與果蝠的分布範圍重疊。
傳染方式病人於潛伏期(從病毒感染到出現症狀的時間約2~21天)不具傳染力,出現症狀後具傳染力,並隨病程演進而增加。曾有研究報告男性病人痊癒後3個月仍可在其精液驗出伊波拉病毒。
臨床症狀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超過38.6°C)、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檢驗可發現白血球及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個案死亡率可高達9成。
治療與預防目前沒有特定或標準治療方法,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保持體液及電解質平衡、維持血壓及氧氣狀況、輸血以補充失血和凝血因子、併發性感染的治療等。若三週內曾經去過伊波拉疫情流行地區,或是曾經接觸疑似或確定病例,並且已經開始出現相關症狀,就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旅遊史及接觸史。
尚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接種。要如何降低動物傳染人的風險,應避免去現在疫情流行地區、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如需接觸動物應戴手套及穿著合適衣物;食用動物製品前應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