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陳先生為一長期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近來因行走後右腳間歇性跛行併下肢疼痛至本院求診,於門診之足部理學檢查發現右腳下肢有一潰瘍傷口且明顯右腳比左腳蒼白及冰冷,經醫師診斷為糖尿病足併周邊血管疾病,建議需做更進一步處理以避免將來截肢之惡運。
張先生,一次不幸車禍撞斷了腿,入院接受骨科手術,手術過程順利,但卻在出院三天突然喘起來,理學檢查肺部並無囉音但傷肢顯著腫脹,醫師診斷為下肢靜脈栓塞併肺栓塞。
以上二例皆為臨床上常見周邊血管疾病,前者主要為動脈疾病,後者影響到的為靜脈系統,以下分別介紹其臨床表徵及目前診斷及治療方式。
周邊動脈疾病,主要是動脈狹窄,下肢又比上肢常見,好發於老人、吸菸、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病人,常見的症狀為手腳痛、麻、易疲勞或有間歇性的跛行,通常在運動後症狀加重,休息可緩解,嚴重的病人會有四肢冰冷、發紺、肌肉萎縮,甚至下肢傷口潰瘍而最終造成截肢,有些糖尿病病人即因血糖控制不良,下肢動脈阻塞性疾病及感染而需截肢。診斷上可先偵測病人上下肢血壓比,或做運動試驗,即可了解周邊血管是否阻塞。
治療方面,若病人有以上危險因子必須嚴格控制血壓、血糖及膽固醇,有糖尿病患者必須注意足部傷口,此外,戒菸及穿合適的鞋子也是十分重要的,藥物方面抗血小板及血管擴張藥物對病人症狀的緩解已有進步,若病人阻塞嚴重或藥物治療無效目前可考慮氣球擴張術或支架置放術的治療,如病情嚴重,甚至需要手術治療。
周邊靜脈因血流較動脈慢,某些情況下易形成血栓,特別是有長期服用女性避孕藥者、長期臥床病人、接受手術、腫瘤病人及長途坐車、坐飛機或長期上網等都是誘發因素。
臨床上將慢性周邊血管栓塞的症狀分為四期,第一期的症狀是四肢較冰冷、難以測得脈搏;第二期則出現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時會疼痛,到這個階段已經必須特別留意就診;到了第三期將發展至就連不走路都會持續疼痛的程度,第四期就開始會有潰瘍壞死的情況。而在第二期之前的階段用藥,多數皆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然而若延誤到第三期之後才進行治療,則可能必須要開刀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跛行不只是年老帶來的後遺症,一旦發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進行診斷,做好血管健康的把關。
針對週邊血管疾病,平日需特別注意事項有:
鑑於周邊動脈疾病的重要性,通常於門診可安排非侵犯性的周邊動脈檢查,例如:計算腳踝動脈血壓及上臂肱動脈血壓二者壓力的比值,以此來評估周邊動脈疾病的嚴重度;利用超音波測量血管血流的流速變化,以此來估計局部血管的狹窄程度;另外,可以進行核磁共振血管攝影來顯示整體下肢血管的狹窄。綜言之,對於周邊動脈疾病要有警覺性,做好危險因子的控制並服用適當的藥物來預防疾病的進展,改善生活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