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
癲癇是一古老的疾病了,由於人們對此疾病的不了解而認為此病是可恥的還是相當多,尤其俗語以『羊癲瘋』、『羊癲』、『豬母癲』來稱呼,更讓有此疾病的人不敢就醫。其實很多歷史名人都有過此症,最有名的就是梵谷了。因此,簡單介紹讓大家多了解: 什麼是癲癇: 目前對癲癇症的定義如下: (1)它是一種先天或後天性的原因引起的慢性腦部病變,(2)它的原因是由於腦部細胞過度放電所引起的現象,(3) 臨床上可以看到的特徵是一種突發性而且是短暫性的發作,同時會有反覆性的發作情形。如果符合這種定義的話,我們就稱它作癲癇。 癲癇原因與發生率: 癲癇症其實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統計指出,每一千人中大約5~10人患有癲癇症,因此台灣現有的癲癇人口約在10~20萬人左右。 癲癇症好發的年齡有幾個時期;第一個好發的年齡是在出生前後,第二個是小學及中學入學的前後,第三個則是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較晚年齡才開始的癲癇,通常是由於有嚴重的腦部疾病所引起的,例如腦部腫瘤或腦中風等等。而比較年輕的發作,則可能是和出生前後的產程或先天性的畸形有關,一部份則是因為不明原因引起的。 臨床症狀的表現: 癲癇發作的情形可大致區分為兩大部分:全身性的發作及部分性的發作。 第一大類型是全身性的發作,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大發作型,發作時病人會突然會發出一聲叫聲,然後患者會喪失意識而跌倒在地上,兩眼上吊,眼神凝視。嘴唇發青,口吐白沫,手和腳僵硬,接著有對稱性的抽筋現象。發作的過程一般只有幾分鐘。在發作時,有可能會咬到舌頭或嘴唇,也可能尿失禁,之後意識再慢慢恢復。 除了大發作之外,有一種叫做小發作的類型,這類型的病患好發於小學的學齡兒童。通常它是在活動中突然停頓,兩眼凝視及意識障礙,經過幾秒鐘後就會恢復。這種發作情況多在學校裡被老師發現,因為老師可能在叫小朋友起來唸書時,結果發現這個小朋友突然間眼神呆滯,瞪著老師,沒有任何動作,也不回答老師的問題,幾秒鐘之後自己就會恢復意識,發作時病人自己完全沒有記憶,這種發作的情形,我們稱為失神性發作,屬全身性發作的一種類型。 第二大類型是部分性的發作,它是在腦部的某個部位有異常的放電現象。人類的大腦表面可因掌理的功能不同而分為許多所謂的功能區,如專管人們運動的運動區,掌理身體各部位感覺的感覺區,還有一些管情緒、記憶、感情的區域等等。在這些功能區有異常放電的情形,即可引起臨床相對的症狀,例如在運動區的部位發生了異常的放電,這時病人的手、腳或是臉部會有不自主的抽搐的情形。如果發生在感覺區時,病人會有異常的感覺(包括麻木、蟻行、刺痛等)。若是在管情緒的部位有異常的放電,病人會有害怕或是緊張的情形。至於發生在管理記憶的區時,病人可能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者是對他熟悉的環境感到陌生及迷惑。有些在視覺或聽覺區發生異常的放電,則會有幻覺、幻聽的情況產生。亦有部分的患者會感到有一股氣由胃部升起直衝鼻腔或腦門的奇特感覺,或感覺到一陣子頭暈目眩,甚至只有一種突如其來難以描述的感覺而已。 癲癇的治療原則: 診斷癲癇所須的檢查: 除了根據臨床症狀之外,診斷可能還須EEG腦波或video EEG影像腦波監錄檢查或者CT電腦斷層及MRI核磁共振等。 癲癇大發作時的緊急處理方法: 癲癎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如果在沒有確定已經控制,避免會導致對本身或他人造成危險的活動,如游泳、開車。 癲癇用藥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