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醫療財團法人

醫藥知識

醫藥知識
::: 婦產科、小兒科

什麼是發燒?

回答: 人體體溫會維持在中心溫度36~37.5℃之間,若體內溫度不正常的昇高,即為發燒。一般發燒的標準為:耳溫38℃以上,腋溫37.5℃以上,肛溫38℃以上。

發燒時會有哪些現象?

回答:
  1. 小孩容易哭鬧不安或嗜睡、倦怠
  2. 畏寒發抖、全身發熱、臉色潮紅、嘴唇乾裂
  3. 小孩容易有口渴的現象
  4. 食慾減低,有時亦會有噁心、嘔吐的現象
  5. 小便量減少、脫水,且顏色變得很深
  6. 偶爾會有頭痛、頭暈,甚至抽筋的情形產生

如何測量體溫?

回答:
  1.  耳溫:將耳溫槍置入耳內數秒,測量時需將耳道拉直(3歲以下耳朵向下向後拉,3歲以上耳朵向上向後拉),不過耳朵太小或耳垢較多者較不準確。
  2. 腋溫:將腋溫計夾在腋下約7~10分鐘,測量前先擦乾腋下再夾緊。
  3. 肛溫:先用凡士林潤滑肛溫計後再將肛溫計插入肛門3~5公分,測量時間約1~3分鐘;腹瀉者減少使用。

如何照顧發燒的小孩?

回答:
  1. 家中須備一支體溫計或耳溫槍。
  2. 每天幫小孩洗澡更衣,保持身體清潔與舒適。
  3. 小孩的衣服宜寬鬆、乾燥,且不要穿得過多。
  4. 盡量保持安靜,讓小孩有充分的休息。
  5. 發燒時,小於3個月的嬰兒給予水枕,其餘皆使用冰枕,若冰敷無效,可泡澡或溫水拭浴,水溫36~37℃泡約20~30分鐘。
  6. 棉被勿蓋得太多或太厚,室內空氣須流通(室溫24~26℃);但若有寒顫時,仍需注意保暖且勿使用冰枕。
  7. 讓小孩多攝取一些水份或流質食物,如開水、果汁、電解質水、運動飲料等。
  8. 注意小孩的口腔衛生,因發燒時容易有舌苔形成。
  9. 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及回門診追蹤。
  10. 發燒的小孩一般約需數日才能完全退燒,需至少每隔4小時測量一次體溫。
  11. 若肛溫或耳溫高於38.5℃,可依醫師指示給予退燒藥,二次同藥物至少間隔4小時以上。
  12. 有「熱痙攣」病史的小孩,為避免高燒引起抽筋,家中宜備口服退燒藥或肛門退燒塞劑,於發燒時先使用再儘速就醫。
  13. 若以上處理燒仍不退,則應儘快帶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14. 年齡小於三個月或併有異常哭鬧、抽搐昏睡,活力明顯變差,厲害嘔吐或發紺情形,需即刻送醫診治。

何謂小孩抽搐癲癇?

回答:

因腦部的特殊結構及生理異常,造成不正常之腦部放電,而致肢體全身或局部之抽動現象表現。

小孩抽搐癲癇發生的原因為何?

回答:

可能原因有:

  1. 缺氧-缺血性腦病變
  2. 代謝性腦病變
  3. 先天性腦病變
  4.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膜炎
  5. 熱性抽搐
  6. 原因不明

小孩抽搐癲癇有哪些不同的類型?

回答:

 一以症狀分類有:1.大發作;2.小發作;精神性發作。
 二以解剖生理學分類:1.部份性發作;2.汎發性發作;3.續發性發作。
 以病因學上分類:1.原發性:原因不詳;2.症候性癲癇。

當小孩發生抽搐現象時,我該注意什麼?

回答:
  1. 保持鎮定,多和孩子相伴,必要時使用電話尋求醫療照護。
  2. 發作時勿慌張,儘量讓孩子躺臥在床上或地上,避免撞傷頭部。
  3. 將孩子頭部轉向一側,以便口涎流出嘴角,協助孩子得到順暢的呼吸。
  4. 鬆開孩子的衣服,勿放任何物件進入孩子的口中。
  5. 發作當中不可餵食藥物,也不可試圖讓孩子脫離發作現象。
  6. 孩子抽搐後,可能容易被觸怒或焦慮,因此在發作過後,請特別安撫孩子,讓孩子有安全舒適感。

幫寶寶洗澡需注意哪些事情?

回答:
  1. 洗淨雙手,且雙手指甲需剪短,以免傷害寶寶皮膚。
  2. 將水溫調在37~40℃之間,或以手肘、手腕內側試水溫,約比體溫略高。
  3. 關窗避免風直接吹到寶寶,室溫最好保持在26~28℃以上。
  4. 洗澡時間最好於5~10分鐘內完成。
  5. 勿於餵奶前後一小時內洗澡。
  6. 先將包布、衣服、尿布依序舖好,並將大毛巾放置身旁以方便取用。

請問新生兒的臍帶多久會脫落?

回答: 嬰兒臍帶在出生後很快便會脫水變乾而在兩週內脫落,不過通常都在十天左右即會脫落。

寶寶出院時臍帶尚未脫落,請問在家要如何照顧處理?

回答:
  1. 1寶寶洗澡後,用毛巾將臍帶周圍的水份擦乾,處理時要注意將臍帶根部與皮膚交接處撐開用棉棒擦乾,再用75%酒精棉片消毒及95%酒精擦拭(幫助乾燥),不需覆蓋紗布。
  2. 快要脫落的臍帶在末端偶爾會有滲血或有黃色分泌物情形,可繼續在根部擦拭95%酒精,保持乾燥即可。
  3. 如果在臍帶根部周圍有不正常分泌物、臭味或附近皮膚有紅、腫現象,應立刻送醫處理。
  4. 有時尿布濕了,臍帶也會被殃及,再用一次95%酒精擦拭,可以促進乾燥。

什麼是黃疸?

回答: 人體血中的紅血球老化後,其中的血色素會經代謝產生「膽紅素」,一部份由身體再利用以製造新的紅血球,其餘者則經由腎臟或腸道排出體外。如果膽紅素產生過多,或無法排出就會累積在體內引起皮膚、眼白泛黃,即所謂黃疸。

為什麼新生兒會發生黃疸呢?

回答: 新生兒由於紅血球較成人多,且肝臟機能尚未完全,因此血液中的膽紅素無法清除而存留在血液裡。因此,新生兒出生後二~三天,由於血中的膽紅素使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就是所謂的「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第四~五天達到最高峰,七~十天漸自消退,這在新生兒是很普遍的,叫做「生理性黃疸」。
如果延續至兩星期膽紅素仍居高不下,可請醫師評估是不是其他原因所引起之病理性的黃疸。

病理性黃疸發生的原因為何?

回答:
  1. 母子ABO血型或RH因子不合。
  2. 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新生兒感染,如先天性梅毒、德國麻疹、慢性子宮內感染等
  3. 血球內缺乏某種酵素(G6PD)所引起,俗稱蠶豆症
  4. 藥物引起,如磺胺劑、紫藥水……等
  5. 膽道疾病,如先天性膽道閉鎖、總膽管囊腫……等
  6. 其他:如血腫塊、嚴重皮下、腦或肺出血、腸管阻塞、先天性肝臟疾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母親有糖尿病……等

黃疸的症狀有哪些?

回答: 在生理性黃疸變成嚴重黃疸的初期有下列現象:軟弱、愛睡、吸吮力減弱、嘔吐、厭食、皮膚及鞏膜泛黃。更嚴重時新生兒就會不安、哭聲尖銳、四肢僵硬,如有核黃疸產生時,則可能會抽筋,且造成腦部傷害。

如何治療黃疸?

回答:

通常有下列三種

  1. 藥物治療,如促進膽汁排泄之藥物。
  2. 光線療法:在黃疸還不太嚴重時,可用照光治療,如此可促進其代謝而使黃疸指數下降。
  3. 換血治療:若黃疸情形過於嚴重,就必須給新生兒換血,以免造成高黃疸性腦部傷害,甚至危急生命。
誠心提醒您,詳細的資訊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至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就醫。